- 文字版
- 原貌版
在中国武文化泰山高峰论坛上,著名艺术史论家、中国美术史教授刘传铭从一个文化学者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中华武术的理解和期待,他还以一个文化学者的身份,为中华武术的弘扬光大提出相应的对策——培养武术的欣赏者。
刘传铭认为,让一介书生谈武学多多少少有些滑稽,但他想到武林界有句话“弄斧到班门、耍刀拜关爷”。虽有一丝讽刺意味,但对学武之人讲,就是要在祖师爷面前、在大行家面前显摆一下自己的功夫,一是为了求教、而也是上进心的表现。因此他在论坛上也就不再顾忌了。
关于文化,刘传铭认为这两个字有被滥用的倾向,所有的东西都希望和文化搭上关系,比如一说电影就是电影文化、说戏剧则戏剧文化、说茶就是茶文化。“文化”被泛用、滥用多多少少有点可惜。他认为其实武学是对“武”文化的精准概括,因为武学既包括武术、又包括武道、更包括武德、武格。所有的习武之人,不仅仅要有形而下的修为、竞技搏击,更要有形而上的精神方面的诉求。
在刘传铭看来,与“武”文化对应的一定是“文”文化——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合起来才能成为治国之道。而很显然,在我们以往的关于武学、武文化的思维定式里面,经常把文武对立起来,虽然这固然是由于其存在形态上有所对立,但是它们之间到底是不是对立,还是我们研究武学首先所要解决的问题。他说,所有的武学大师,无论他的个人修为、搏击技巧如何,他一定是对阴柔和阳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刚猛和协调之间的关系有充分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武学也就是文学,二者不仅不对立,而且一定是相通的。
新中国成立后,武学变成了一个体育项目。刘传铭认为,武术界的朋友一定会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一方面强身健体、进行自己的修炼,另一方面又要参加竞技搏击,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而比赛肯定就要有竞争,竞争肯定就有胜负,在这种转换之间,不知道武学界是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不要忘了,中国有句说法,“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学简单的理解一定要争胜,小则争胜负,次之争厉害,大则争山头、争门派,再大是争国争家。一定要争,不争,何以显现武学传承内在的力量?
刘传铭说,中国武学、狭义的武术是有着悠久的传统、广泛群众基础的中华文明的一枝奇葩,但很遗憾的是,从清末民国开始,由于门派、由于山头林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龃龉误见。在这个层面上说,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坏是不能够合众人之力,把中华武术往更深、更远的方向推进。他强烈建议关注武术的媒体不妨在关注武学本体的研究、武学道义之间的探讨的同时,更多地培养武术的欣赏者,因为欣赏是一切学问的开始,你爱它才会慢慢研究它。
...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