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套路与散打相分离,是当代竞技武术的一个主要特征;也是竞技武术不同于传统武术“体用兼备”的重要方面。套路与散打分离的现状,造成套路运动员只“练”不“打”,散打运动员只“打”不“练”。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竞技套路的技击属性、散打的民族风格提出质疑,甚至被一些人士称之为“花拳绣腿”和“自由搏击”。
套路与散打两大运动体系的形成,既与人们对武术的认识过程,也有武术适应奥林匹克竞技规则的缘故。
建国初期,在《新体育》、《体育文丛》等刊物上,围绕武术的性质、发展方向展开了一场理论大讨论。从讨论情况来看,多数学者认为: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性,发展武术必须保存武术固有的风格特点。但由于受极左思想对“唯陵击论”的批判,技击被认为是旧社会的糟粕而被剔除。以拳击比赛出现的伤害事故为界线,武术走上“唯套路”的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使以散打、太极推手为主体的技击武术迅速复兴,打破了武术“唯套路”的发展格局。与散打同期推出的太极推手,由于条件所限,未能使竞技武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造就了二元对立的现状。
武术跨入竞技之门,即意味着对传统思维方式的突破,和对西方思维方式的融合。武术拳种繁多,各呈异彩;然而,并非所有拳种都适于竞技,为推动武术竞赛的发展,原国家体委组织有关专家,在查、华、炮、洪和少林拳等拳种的基础上,创编了长拳。此后,又规范了太极拳和南拳,逐步形成了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体的武术竞赛体制。在传统拳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简化,以提高比赛的竞技性,显然不同于传统武术大而全的整体思维方式。
东方的思维方式注重综合,而西方的思维方式则偏重分析;西方是“一分为二”,东方则是“合二为一”。武术跨入竞技之门,即意味着对传统思维方式的突破和对西方思维方式的融合。“竞技”至上的运动法则,导致武术对“技击”价值取向的偏移,由注重“体用兼备”的“能击善舞”转向有利于竞技的“击”“舞”分离。从武术融入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体的国际竞技体坛来讲,套路与散打分离的模式是正确的,这是武术竞技之行的必然选择。
为解决套路与散打分轨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些人士便提出了“打练结合”的发展模式,并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在此思潮影响下,武术专业队曾一度出现了套路运动员习练散打,散打运动员参加套路比赛的情况,但终因两者悬殊太大而未能融为一体。诚然,竞技套路是攻防格斗动作的组合,但并不意味着习练竞技套路便能实战。组成竞技套路的攻防格斗动作,在套路运动规律的制约下,高度地规格化与艺术化,逐步脱离了实用。譬如太极拳的分脚,在传统太极拳套路练习中还要求起脚不过腰,而在竞技太极拳套路演练中,起脚的高度却要求过肩。高飘洒脱的外在审美,以及追求难度的评判标准,使竞技套路沿着表现技击方法的方向发展,与运用技击方法的散打成为同源异质的两种运动形式。在现行的竞技武术训练体制下,追求套路表演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