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摘要:中华武术文化源远流长,下自平民百姓,上及达官贵人,老幼皆知。然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练手和打斗,门派之分,传男不传女等使武术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加之近年来武侠电影中艺术特效的加工处理使武术玄机莫测。因此,当1979年武术散手初露端倪时,便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同。传统武术与现实武术散手定势相差太大,人们想象中的一招制敌、出神入化与现实中的散手相差太大,使得许多人疑迟观望。传统文化与现实之间的碰撞,阻碍了武术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因势利导,将中华武术继续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国传统武术套路运动
现代散手运动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06-03
中华传统武术历史悠久,其寓理精深,武术文化渊源流长。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长期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并总结创编而成的,是具有技击健身、娱乐、医疗和观赏等多方面功能的民族特色传统运动项目,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武术的初衷是其技击性。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史前原始人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在狩猎过程中与凶禽猛兽进行徒手和持器械的各种搏斗,在长期斗争实践中进行拳打脚踢或借用石块木棒进行劈、砍、刺、挑、扎等动作而孕育萌发了中国古代武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的斗争演变为人类之间的战争。《史记・五帝本记》载:“当时诸侯相侵伐,民不聊生,于是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常伐炎帝、蚩尤,皆大获全胜,天下诸侯,皆来归顺。”每当部落战争结束,在欢庆胜利或祭祀庆典上,武士们拿着兵器做模仿军事动作的舞蹈,藉以炫耀武力。部族人把平时用来强健身体的模仿动物动作的简易舞蹈“百兽舞・角抵戏”在庆典或祭祀上进行表演,以示庆贺。至此,集生产、军事、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古代武术已初步形成。后经夏、商、周、隋、唐、明、清社会,至今中华武术历经几千年历史,创编流行的拳种、门派、拳式不计其数。经后人的汇编整理,在当今中国武术运动项目中开展着套路和散手两种形式的比赛。笔者就此两种风格结合当今中华武术的现状,谈一点拙见。
1.套路运动是有技击含义的非对抗项目。散手是技击性极强的对抗项目
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套路运动主要有以下特点:刚柔相兼、内外合一、运气调息、气势连贯、击法严格。现在的套路运动的比赛中,其内容及动作都带有攻防含意,套路中技击动作不受实战和对抗的检验,动作的技击含意是以规格化、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动作的发展和创造。可以通过想象和假设来进行,它只是以规则为依据,能争取良好的表演效果和得分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