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本期出场名家:陈式太极拳名家冯志强,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北派少林拳名家秦庆丰,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
安徽祁门县汪新华来信:
我多年学习太极拳并教授太极拳,现有两个问题向太极拳专家和名家请教。1.太极拳八法中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掤的读音应该是什么?我们一般都读Péng,可是在《辞海》中的读音为bīng。请问这个字应该怎么读?2.查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中,都要求实脚转动,这与现在的16式、24式、42式、48式等太极拳要求的虚脚转动明显不同,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动作,都是重心后坐,虚脚脚掌翘起,用脚跟转动。我认为,现代太极改编拳得好,适应了人体生理健康的需要,但传统太极的实脚转动已经历了数百年了,肯定有它的好处。请问实脚转动到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这么做?
崔仲三答:“掤”这个字的读音确实为bīng,意思为箭壶的盖子。可是在太极拳这个语言环境中,应该读作péng。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一般多为形声字,一边是形符,一边是声符。这个字“扌”为形符,“朋”为声符。它是古代太极拳家为了表述太极拳的劲力和技法,特别借用的一个字。太极拳的劲力是一种向外、向上的膨胀的力量,这个力量是充满弹性的,富于变化的。同时,太极拳八法中的掤,也是向外、向上的。古人为了表述这个意思,借用了这个字。有的人用“捧”字代替这个字,可是捧的意思是向上托,并不能完全表达出太极拳这个劲力的全部含义。如果读作bīng,则不符合太极拳表示劲力的意思。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国的文字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化学元素中的许多字都是后来造的,如:钨、镭等,我们在读的时候,都是读声符的。确实,在传统杨式太极拳中,要求脚的里扣、外摆要实脚转动,这和24式太极拳在转脚时首先重心后移,身体后坐,虚脚脚掌翘起,以脚跟为轴动的要求不同。传统杨式太极拳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出于实战技击的目的。太极拳的腿法多为暗腿,脚的进退都有技击作用。拳谱讲“进必套插”就是脚的每一进步都含有套、绊对方腿脚的意思。所以,传统太极拳的转脚要求重心不后坐,只是以脚跟为轴,前脚掌做扇面的碾动,以利于锁绊对方的脚后跟,同时,膝关节有前顶对方小腿的作用。如果脚尖翘起,重心后坐,膝关节也随之后退,这样就失去了技击含义,同时脚尖翘起,也会引起踝关节的紧张,不利于髋关节的放松。所以传统太极拳一般要求是腿转脚。
我练习太极鲞三生了。书上说,练习太极拳容易犯的毛病是丢、扁、顶、抗。请问这四个毛病如何克服?是必须学习推手才能克服吗?在练习套路和推手时,这四个毛病查什么样的表现形式?
崔仲三答:丢、扁、顶、抗是初学太极拳的人常犯的毛病,这是由于动作还不协调,身体还有拙劲和僵劲,没有达到去僵求柔的程度,因此,动作就不饱满圆润,有凸凹之处。这个时期的学习者,动作不是过于僵硬,就是过于松软,还不具备太极拳的内劲。过于松软,就表现为丢和扁;过于僵硬,就表现为顶和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