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7月28日,山东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交流大会在山东省梁山县梁山功夫院举行。本次大会,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孙膑拳、临清肘捶、查拳、螳螂拳、佛汉拳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子午门功夫、济南形意拳、徐家拳、文圣拳;市级非文化遗产项目有武当太乙门、太平拳等。2011年公布了第三批国家“非遗”名录,全国共有6个武术拳种入围,山东就占了其中3个。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孙膑拳
孙膑拳为第三批国家“非遗”项目。又称“大架拳”,亦有“二节腿”、“长袖拳”之称,是我国武术中起源较早的拳术之一,流传于山东各地,安丘市是其主要流传地,该拳技术和理论体系完整,以孙膑智慧为文化内涵,融涉孙膑兵法思想。根据目前有资料可查的记载看,孙膑拳的发展与继承关系可追溯到清末,据1998年第2期《山东体育史料》载:孙膑拳是1912年由山东省馆陶县张家楼村的一位赶马车的张姓把式所传。张把式曾参加义和团运动,后隐名埋姓。另据孙膑拳的正宗传人孟宪堂先生所著的《中国孙膑拳》和《中华舞史研究》所载:清末山东省荏平县张景春传下孙膑拳,张景春在冀鲁一带赫赫有名,其毕生仅授徒三人,大弟子张金岭,二弟子魏金凤,三弟子杨廷栋(杨明斋)。
有140年传承历史的临清肘捶
临清肘捶也是全国公布第三批国家“非遗”项目。临清肘捶的创始人叫张东槐(1844-1901),是临清唐元乡瑶坡村人。肘捶体系的形成与定型约在1874年前后,距今已有140年的传承历史。
肘捶的基本内容由功法和理法两部分组成。功法主要有两通、十趟捶、四季捶、八方捶及天、地、人字号散手等。理法主要有玩意起名说及捶论等。肘捶的可贵之处在于:在中国武艺的高度成熟期,张东槐自觉地运用易、医之理、兵学之理来演绎武技,使他创编的拳法起点高、立意准、招法切、重实用,是理论和技法的优秀结合。它的现代价值是肘捶中保留了许多中国传统武艺中的原生态元素,为我们研究认识中国传统武艺、发展现代运动训练提供了良好借鉴。
肘捶基本功以两通为主,立众有之本、万象之根,集健身和技击为一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情之外。十趟捶、七星捶、四季捶、八方捶及散手组合均为对练形式,立意精深,结构严谨,极变幻之能,得自然之数,式式精彩如串锦铺地,故人誉之为十趟串地锦。
肘捶在140余年的传习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传承人的资质等原因,其套路在很多主要流传地已严重残缺不全。拳法的劲路与捶论的要求相去甚远,甚至面貌全非。目前在临清能较好、较全面掌握肘捶套路、拳理、拳法,又能教学的,仅有肘捶第五代传人申孝生一人,申孝生1972年拜胡世铭、张铎为师,学习肘捶。申孝生老师现年67岁,收徒未众,著作未刊,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急需抢救。
有800年传承历史子午门功夫
子午门功夫是梁山武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内容之一。由梁山县北部六工山(现已划为东平县)建福寺老方丈元通大师和梁山好汉们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