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基于武术具有一般体育运动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915年,武术已被有识之士推入学校,并逐渐被视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时至今日,学校武术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被誉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面临着严峻挑战,亟待进行一场全面的革命。近年来,中小学学生对课堂武术教学不甚满意。农村学生纷纷到武术馆校学习武术;城镇青少年以追逐跆拳道为时尚。与此相反,武术在国外却广受欢迎,新加坡还将武术列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对民族体育的传承,东邻日本就将“武道”列为体育课的“必修项目”。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也图谋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鉴于此,2004年4月3日,中宣部、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然而,事实上一些学校非但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武术在中小学的尴尬境况与在国外流行的反差,以及域外武技项目在校园的勃兴,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中小学武术教育问题的考量与重视。审视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状况,可发现问题主要存在于“教什么、谁来教、如何教”三个方面。建国后,对“唯技击论”的批判,使武术走上“唯套路”的发展之路,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也以套路为主,武术的防身功能被淡化,降低了武术的魅力。近年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出版了各类中小学体育教材,但其中的武术内容多是沿袭上世纪中期创编的套路内容。教材不仅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而且内容之间缺乏科学的层次衔接,存在简单重复的现象。以套路为主的教学内容未能突出武术的特色,既不能得到体育教师的认可,也难以激发学生的习练兴趣。教什么的问题,成为制约中小学武术教育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中小学的专业武术教师严重不足,武术课多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尽管这些体育教师在大中专学校学习过武术,但繁杂难学的套路教学内容使他们在学校学习时尚存困难,毕业后从事教学更是望而却步。新课标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数体育教师不愿选择上武术课。谁来教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防身等功效,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教师仅注重对技术动作的表象化学习,忽视对学生防身技能的培养与武术文化内涵的讲授。造成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停留于肢体动作,丰富多样、有机联系的武术攻防内容学生难以接触,达不到防身自卫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如何教的问题,关系着学校武术教育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是,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举国体制”,使中小学校成为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基地。在竞赛的导向作用之下,学校武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发现和培养竞技...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