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稽武术之传,自三皇五帝,至于三代圣人,以迄于今,无二道也。中庸曰:“率性之为道”。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夫人本天命以为性,莫不各具阴阳之德。圣人率其自然而行之,于是有文武出焉。文武者,性中之阴阳也,阴阳者,天地之道,即圣人之道也。天地不能有阴而无阳,圣人不能有文而无武,近有文而不武,武而不文者皆无本之学也。至于三代以上,文武不分,知治之相,皆戡乱之将也。所以然者,皆武术之道中自有之物,不待外学也。
书曰:“乃武乃文,岂今操笔舞剑之学问乎?”自列国兵争,专设武爵,以图一战之胜;所取文士,只求口辩之能,于是文武各列,具失其本。至秦汉以后,尚文者弱,尚武者残,文不成为文,武不成为武。间有功成当时,名传后世者,亦武道中数人而已。尔后倡文尚武,文武并进,文则明理,理明功进,功进理更明,两者相互促进也。武为文用可作礼乐,文被武用可强功用,莫非阴阳变化,自然之理也。
武术者不外乎外练与内修,外者手眼身法步,内者精神气力功,外练筋骨皮,内修一口气是也。其魂在于技击也,技者心内所生。击者身外之展现。心者君也,身者臣民也,君有乾纲独断之明,臣民后效指挥如意之能。乃“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者也”。心念动肢体皆从,则为招势动作。其动作不外乎屈伸、进退、动静、快慢、刚柔、虚实、攻防等变化之规律。其内容包括“四击”、“八法”、“十二型”,四击者踢、打、摔、拿也;八法乃手快、眼明、身灵、步稳、神旺、气沉、功纯是也;十二型乃为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等。其练习要求“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内外结合”,讲究“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精神气力功”融会贯通。做到一苦、二严、三勤、四恒。苦者能吃大苦,耐大劳,不怕累、不畏难也;严者严格要求、严格动作、严格方法也;勤者尽力坚持多做也;恒者经常坚持也。其运用讲究“四德”即“气、机、时、势”,气乃呼吸也;机乃机会也;时乃时势也;势乃顺势也。打法不外乎内、外两家,外家打法追求“三字诀”,即“快、准、狠”也,发力刚强,力法快长,发劲由松到紧的过程,讲究“寸”劲;内家打法讲究“听、化、发”三字,发劲沉着松静,发劲时由收缩变为伸张,是由紧到松的过程,追求“整”劲。两者虽法各异,但目的相同,即制人取胜也。武术门派繁多,特色各具。其总的特点有六,刚柔相兼、内外合一、运气调息、气势连贯、攻防兼备,击技实用。
武术内容丰富,群众基础广泛,世代相传,历久不衰,乃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锻炼身体,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娱乐竞技,陶冶性情,丰富文体生活之能也。
...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