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一、平阳——“中国武状元之乡”
平阳不仅是全国武术之乡,更是中国武状元之乡。南宋150年间,共举行了48科武举,而其中15榜的武状元都是产生于浙江平阳县。其时间之集中,人数之多,在全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由此平阳被誉为“武状元之乡”。与此同时,据《平阳县志》以及相关史料统计,在已知南宋1182名武进士中,平阳县共产生了276名武进士(其中武榜眼5名、武探花6名),其比例占到南宋已知武进士总数的23%。以上,详见附录(状元、榜眼、探花附录名单)。这些人中多数精于南拳,当时武坛空前兴盛,男壮皆练武,村村有拳坛,并有“拳窝”之称。
南宋一朝,平阳为什么能够产生出如此多的武进士、武状元?这得从平阳县的物质基础与人文背景说起。
南宋的平阳县地域辽阔,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平阳、苍南两县全境及文成、泰顺、瑞安部分地区,面积占今天整个温州地区总面积的1/3,平阳地处东海之滨,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鳌江横穿全县,流人东海。该地区的南麂岛是浙江最好的渔场之一,而肥沃的万全平原更是粮食作物生长的天堂,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异环境,使平阳成为富庶之地,鱼米之乡。中国有句俗话说,“穷文富武”,平阳经济的富庶,为练武习文者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隋唐时,佛教在平阳开始盛行。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皇帝下令禁佛,佛教徒“会昌法难”,由于平阳地处僻远,政令难达,同因,大批僧人来此避难。到了五代时,平阳为吴越王所统治。吴越王钱俶崇尚佛教,和南雁荡山的开山鼻祖高僧愿齐交情深厚。愿齐先后在南雁荡山一带兴建了十八所寺院,吸引了各地多达300余名僧人前来长住。这些僧人当中,有不少人精通武功。他们也为平阳武术特别是南拳在平阳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平阳丰富的物产,繁荣的经济,加上当时人口较为稀少,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便成为移民的理想场所。特别是五代后梁时期闽王王审知时代,福建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许多原先追随闽王由中原人闽的人士和原籍福建的居民纷纷开始向北迁移,进入当时社会相当稳定的吴越国,其中不少人就选择定居平阳,他们在带来中原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武功,在这些外籍移民中,许多人原先定居闽南,闽南泉州少林寺(俗称南少林)的南拳也因此传到平阳。
综上所述,包括僧人,外来移民和本地外出拜师学艺在内的众多武林中人,将武术(南拳)传人了平阳,并牢牢扎下了根。他们通过言传身教,使武术(南拳)在平阳民间得到普及和发展。当时平阳武风极盛。时至今日,平阳民间还流传着“村村设拳坛,男壮皆练武”的民谚,成为温州名副其实之“拳窝”。
二、平阳南拳
平阳南拳流传广泛,究其历史已有二千年以上。平阳南拳丰富多采,其种类据2006年至今平阳南拳上台表演的节目统计,到目前已出现的拳种有21种拳法种类.13种器械种类。其中21种拳法种类有:功柔、刚柔、擒柔、五鸡、鹤法、飞熊、牛角、二十四手。建卫门、马坦门、少林拳、武当拳、猴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