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联系站长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
>功夫频道>中国功夫 > 内家拳 > 太极文化的七步九点论 !
隐藏右侧

太极文化的七步九点论 !

  • 0
    关注数
  • 收藏
  • 栏目:内家拳
  •  2014-02-05
  • 佚名
  • 互联网
  • 文字版
  • 原貌版
    千百年来,历经朝代,流转变化,据老庄,参法墨,借阴阳,存旁门,时隐时现,或微或要,至于今日。太极所喻和谐互补,渐为世、为事、为人所重,其所示循序渐进之秩序,来龙去脉之趋势,伸缩自如之形态,益见彰显。本文仅就太极文化之源流、内涵,从“七步九点”立论做一略述,以示同好。


       1、太极文化之源流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久远的历史。文化一词,是中国语言系统中早已有之的词汇。根据记载,西汉以后。文化就开始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汇出现了。直至今日,文化于种类而言,可谓林林总总,支分派别,而其中太极文化别树一帜,可谓文化中具有标志性特征的一种。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庄子·大宗师》中。《南华真经》之《大宗师篇》中说:“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太极一词还见于《太上老君太素经》和《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两文中。《太上老君太素经》中说:“故易有太极,太极谓太易。太易者,大晓易,无有先之者。谓浩浩白气也。乃有太初。太初者,气之始也。”

       “太极”是《周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战国之际。随着原始卜筮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系统解释《周易》的著作陆续出现,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易传》之《系辞上篇》中说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汉代以下,哲学史上围绕着“太极”问题展开了长期的论辨,不仅儒家有多种理解,道家、释家亦注解《周易》,各取所需,借以宣扬自己的教义,于是太极经历了由实而虚,由气到数,由理到心等等曲折变化的过程。

       至宋,周敦颐、邵雍等倡导太极,主张秩序,使太极文化又显于一时。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至元,蒙古帝国凭借其由军事而政治的强势,实行宗教自由,集天下英才于大都(今北京),创制蒙古密法,太极文化遂以“整、觉、象、明、了、色、空”等七步学说形式得以传承延续。

       而后,沉寂至明末,有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将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拳冠之以太极之名,以示标榜。太极文化觅得一载体,遂渐成显流。清末,杨式太极拳宗师杨露禅来京传授拳法,太极拳以其卓越品质显名京师。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三教九流,各据本位,探赜索隐,后继发扬,遂使太极拳以陈、杨、武、吴、孙等形式,各擅其长,交相辉映。更有社会贤达多方提倡,遂至推波助澜,太极文化如影随形,渐成人民的时尚意识,蜿蜒徜徉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助人恬静淡泊,休生养性,诸益渐显,与时偕进。

       总之,太极文化历经朝代,寓于儒释道及当今科学等诸学之中,是关于物、人、事的思考。它仰观俯察,象天法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由物而人,由人而物,不一而足,终及于事。

       2、七步九点论的

    ...

    游客与普通会员仅显示1200个字符,如需浏览文章全部内容

    您需要 登陆 并升级为 白银VIP会员(1元/月) 才可以查看文章全部内容,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暂无内容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usu@g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