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联系站长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腰要長,手要短
>功夫频道>中国功夫 > 内家拳 > 太极拳的“氏”、“式”和“派”
隐藏右侧

太极拳的“氏”、“式”和“派”

  • 0
    关注数
  • 收藏
  • 栏目:内家拳
  •  2014-02-05
  • 佚名
  • 武风
  • 文字版
  • 原貌版

    大家知道现在社会上流传的传统太极拳有很多流派,吴老讲,太极拳从创造到现在已经几百年,初期并没有门派之分。根本不分什么“式”。1930年以前只有部分人称“杨架”、“郝架”。才有了“流派”。

    太极拳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才有杨禄禅在同乡武汝清推荐下来京城教拳,京城乃武林高手聚集之地,禄禅来京后要想站稳脚跟不得不与高手比武过招,屡屡获胜,人称“杨无敌”,使外界了解和认识了太极拳的威力,从此太极拳和杨禄禅的名字名扬四海。1928年陈家沟拳师陈照丕、陈发科应邀来京教拳,陈发科在京城授拳30年,其拳术推手功夫威震京城,使陈式太极拳走出了偏僻的农村,在皇城下生根发芽,培养出象陈照奎、洪钧生、李经梧、田秀臣、冯志强等众多著名的陈式太极拳大师。
    1927年前后,当时的南京政府和地方军队也将武术列为训练军队的主要科目,于是社会上再度掀起武术热,各省、市县的国术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由于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由北京移到了南京,于是太极拳名家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郝月如、李香远、陈微明、叶大密、陈照丕等相继应聘南下宁、沪、杭、穗等地教拳,将太极拳教学扩大到长江、珠江流域。

    在这些太极拳大师的传播作用下,太极拳遍布大江南北,他们的风格各异,使人感觉随都为太极拳但套路、架式区别明显,各具特色,从而就有了不同的太极拳流派之分。

    在文字上最早体现流派的是30年代山西省《体育旬刊》马立伯在文章中首先使用了“派”字来区分不同流派的太极拳。这个称呼一致沿用到40年代末,50年代初。
    50年代以后,国家陆续编定出版了24式简化太极拳等一系列方便广大群众学习、推广的规定套路太极拳,杨式、陈式、武式传统套路也陆续出版了图书资料。从而用“式”字来区分不同架式的太极拳的说法流传开来,并被普遍接受。

    用“氏”字来区分太极拳流派在30年代就有人采用,但大量流行是在80年代许多本门练家出书和音像资料时采用“氏”字而出现的。

    这“氏”字有效区分了太极拳的流派和传承,但无疑有家族“狭隘”之嫌。况且外姓人学拳打拳者甚众,用这个“氏”字显然不合适。用架式的“式”字来区分流派的说法较好的体现了不同太极拳的流派,传承和架式的区别。又没有家族狭隘成分。从而被广泛接受,一直沿用至今。

    吴老认为,这个“式”字仍有不足之处,因为同为陈式、杨式、武式太极拳,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演练也不一样,而且有的区别还很大。但很明显他们是同一传承和风格的太极拳,从而也给很多人带来了不小的迷惑,同为陈式、或武式,动作有多有少,同一动作名称打法却不一样,到底谁打的对?,到底谁的是正宗?不停的有这样的疑问和争论。为此吴老赞成用“派”字来区分不同流派和传承的太极拳。并在他的著作中用“武派”来代表“武式”太极拳。

    用“派”字来区分陈、杨、吴、武、孙等各种太极拳的不同,即可区分不同传承脉络的太极拳,又可包容同一派内的不同打法、个人风

    ...

    游客与普通会员仅显示1200个字符,如需浏览文章全部内容

    您需要 登陆 并升级为 白银VIP会员(1元/月) 才可以查看文章全部内容,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暂无内容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usu@g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