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一、武派太极拳的创始和发展
1.创始时期
武派太极拳为清季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武禹襄(1812—1880)先生首创。禹襄名河清,号廉泉,以字行,贡生。因受时风及家庭影响,禹襄虽然习文,亦好武技。1852年禹襄借去河南省舞阳县省兄之便绕道温县赵堡镇拜访拳师陈清平(1795—1868),清平授以拳技奥妙。在舞阳县任知县的武澄清(1800~1884)是禹襄的长兄,他在该县北舞渡镇一家盐店得到一册王宗岳的《太极拳谱》,转赠禹襄。禹襄返籍后放弃科考,专心研究太极拳艺,多与精通武技的壮汉搏击以印证其技。禹襄根据实践心得,除写有若干拳论外,还根据拳理拳法创编了一套融技击、健身、养性为一体的拳势和刀、杆套路,把打(推)手演化为进退各三步半的活步推手。
武家以科第为主,后人多不研究太极拳,传其拳技的有长甥李亦畲、次甥李启轩。
李亦畲名经纶(1832~1892),举人,幼喜武技,后随舅父专心研究太极拳,著有《五字诀》等拳论,晚年将王宗岳及舅父禹襄所作拳论,益以己作手书三册,一自存,一交胞弟启轩,一授弟子郝和,习太极拳者奉为经典。
李启轩名承纶(1835--899),光绪乙亥举人,与兄同学太极拳于舅父武禹襄,著有《敷字诀》等。
李家也以科举为重,不愿教拳,传其技艺者以郝为真最精,有青蓝之喻。
郝为真,名和(1849—1920),永年县人,幼年家贫在粮店佣工,爱喜武技,从李亦畲、李启轩昆仲学习太极拳,专心致志20余年,深得亦畲、启轩二公垂青,视为衣钵传人,授以手书《太极拳谱》。武禹襄、李亦畲所作拳论言简意赅,精要处非口授身演不能穷其奥妙,唯为真能传其窍要,因而从他学拳的人很多。他于清末应顺德府(今邢台市)天吉转运货栈申家聘请到邢台教拳,1914年到京省友,邂逅行意拳家孙禄堂,将太极拳授于孙氏。返里后,为真应直隶省立第十三中学校长刘延高的聘请到该校教授师生太极拳。这是太极拳进入正规学堂列为必修课程之始。郝为真在十三中任教期间不辞辛劳,除教学生外,还对该校教职员工李逊之(李亦畲之次子,十三中职员)、李福荫、李召荫(二人是李启轩之孙,十三中教员)、冷荫棠(英语教员)、张敬堂(体育教员)等人予以精心培育,其中李福荫、李召荫还成为郝氏的入室弟子。
武禹襄、李亦畲、李启轩都不愿做拳师,教人极少,到郝为真时其所创太极拳才广为传播衍为一派,研究者称为武派太极拳。因武派太极拳强调虚实开合,民间称“开合太极”。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从拳式出发,又将其称为“武式太极拳”。海外翻译为了和吴式太极拳有别,多将其译为武(郝)派太极拳。
2.发展时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省市多组建武术馆。1928年郝为真的弟子李圣端(1888—1948)、王彭年(188-1955)、郝中天(1891—1968)等人组建“邢台国术研究社”,郝为真之子郝文桂(字月如,1877—1935)与韩钦贤(1885—1958)等组建“永年县国术馆”,l93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