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自1991年有缘结识先师孙叔容以来,快十五年了,恩师离我们而去也近一年了。这十几年来随着对孙式太极拳的练习,以及近几年在北京体育大学读研期间,对太极拳认识的加深,对孙式太极拳的感悟也就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现将个人的体会及观点与太极拳练习者共同探讨。
一、称其为“小架”为何
有关太极拳的“大架”与“小架”之说不知缘起何时?查阅有关文献,普遍认为是以动作过程中肢体运动幅度的大小来区分的,如陈式太极拳以“大圈”与“小圈”来分“大、小架”。另有人认为“太极拳架子大小主要指风格而言,不在于修炼时架子之高低”。也有人认为“架子大小有点类似于书法艺术中颜体和欧体楷书”。但凡此种种我认为都不足以把孙式太极拳定为“小架”。
首先,来看看练习孙式太极拳上肢的状态,在练习过程中没有丝毫拘谨,而是感觉到舒展、开阔。这一点从孙老先生《太极拳学》中的要求中清晰看到,比如“两手……伸至极处”,“先将两手……分开到极处”,“……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等等。从上肢在练习过程中的状态来看,我认为其舒伸程度和其他被称为“大架”的没有区别。
可能问题就出在下肢的状态上。孙式太极拳的下肢状态往往使人产生一些误解,看起来动作不够“放开”。实际上并非如此,只不过是放开的形式不同而已,这一点也正是孙式太极拳的突出特点。因为其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随”,正如孙禄堂先生所言:“迈步要以不移动重心为至善处”,即要以保持好身体平衡为原则。试想一下,假如孙式太极拳的步法不是活步,其下肢的状态和其他称为“大架”的太极拳还有何区别?另外,那种引用书法艺术中的“中宫收紧”与“中宫外拓”理论来解释与划分“大架”与“小架”,显然是有点牵强附会。
值得一提的是,从孙式太极拳的几代代表人物的言论中也不曾看到有“小架”之说。
二、孙式太极拳独特的健身性
太极拳的健身与修身功能已是公认的,我也不必在此赘述。但是,我们也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即有很多人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或之后,出现了膝关节疼痛,严重的出现病变。对此北京体育大学徐伟军教授曾专门运用解剖、生理等现代人体科学方法,进行相关的研究。其结论是这些症状是由于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动作不规范,使膝关节长期受力不正确造成的。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根据自己武学的修为,融太极、形意、八卦于一炉而来的,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活步”,即迈步必跟,退步必随,以碾转来变换方向。这一步法特点,使练习者的下肢在运动过程中很好地保证遵循人体解剖的要求,从而避免了下肢关节,尤其是膝关节受力方向不正确现象的出现。先师在教我练习时对我提到最多的也是“两腿不要有死弯,注意重心的灵活变换”。孙式太极拳的这一鲜明特点正是其独特的健身性根源。
我本人少年直至进入大学学习期间一直是练习长拳类,由于在训练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动作,导致膝关节伤病。后经学练孙式太极拳,逐渐转好,在我的师兄弟中有类似情况也很多。这也是我对孙式太极拳情有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