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联系站长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
>功夫频道>中国功夫 > 内家拳 > 太极拳与中和之道
隐藏右侧

太极拳与中和之道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太极是一个哲学概念,这个概念的发展有两个阶段。先秦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为太极,由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出四时变化,是宇宙万物之源。《易·系辞上》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唐代学者孔颖达进一步解释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到了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十五中有“太极只是一个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偶,无所不有”之语。这两个阶段反映了古代哲学家对太极概念的认识发展过程,即太极包含对立统一,它的出发点是统千的,而变化发展是对立的。但这个对立不是西方哲学所讲的绝对对立,而是相对对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补。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据此画出了太极图,表达出阴阳既对立又和谐统一。此图后来成为道教的标志。
      顾名思义,太极拳就是从太极理论出发而形成的内家拳。它所包含的拳理是刚柔相济,不偏不倚,至柔方能至刚。仅强调柔,柔而无力,不是太极拳;仅强调刚,刚猛易折,也不是太极拳。所以陈微明先生对《太极拳论》中“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作了确切的注解:“我身不动,浑然一太极,如稍动,则阴阳分焉。”这个注解的精神和先秦哲学家对“太极”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
      杨澄甫先生曾指出:“太极拳本易之太极八卦,曰理,曰气,曰象,以演成。孔子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岂能出于理、气、象乎?惟理、气、象乃太极拳之胚胎也。三者得能兼备,而体用全矣。然象则取法太极八卦,气则不出于阴阳刚柔,理则主宰变易不易,以穷其化。学者尤宜先求其象,以养其气,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第二条)
      杨先生这段话的表述很值得体味,首先杨先生指出理、气、象是太极拳的根本。这里杨先生把理放在第一位,把气放在第二位,而把象放在第三位。也就是说学习太极拳,理是至关重要的,习拳的最终目的在于明理,这和学习中国其它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其次才是通过习练太极拳的形式达到养气的目的,即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也就是“至大至刚”的气。最低的层次才是把拳架练熟,这只是末节而已。所以对杨先生说的“体用”,我的理解是得理、养气是体,象只是用。三者兼备,就达到统一。以上是对太极拳的宏观认识,具体到学拳,顺序恰恰相反,就是由“求象”到“养气”再到“得理”。这个、“理”既有变化又万变不离其宗,随着个人修为不同而认识不同。历代武术家对太极拳的拳理作过深刻的讨论,但拳理只是“理”的形而下的部分。笔者习拳近六十年,边练习边思考边读书,对“理”的形而上的部分偶有所悟,不揣浅陋,就教于方家。
      笔者认为,练习太极拳感悟到的“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即“中和之道”,笔者简称为“中和理论”。如果借用数学概念来作比喻,“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最小公约数。“中和”是中

    ...

    游客与普通会员仅显示1200个字符,如需浏览文章全部内容

    您需要 登陆 并升级为 白银VIP会员(1元/月) 才可以查看文章全部内容,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暂无内容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usu@g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