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接上期)
周:那么。太极拳用架的第三个特点是什么?
李琏:太极拳用架的第三个特点是势险、节短。
周:怎样理解势险、节短?
李琏:太极拳用架的动作较练架短小、疾促。所谓“短”,就是说动作要紧凑,目的在提高动作的速度以应对敌人。故在练习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在每招每势中绝对避免多余的动作,力求简捷,而且在每势的变化中力求运用接点上小的变化,发挥尽量大的作用。如前手护住中线,无论出拳发掌都只有一尺左右。原因在于,我发拳太远,在尚未接触对方的身体时,我的劲力已减弱了。所以,短小的动作可以加快攻击速度而节省时间。
由于太极拳用架由外及内的练法,所以决定了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训练途径。练拳过程中短小的动作并没有减弱意和气的运用。在每一变化中全有其相应的核心,在这个基础上动作外形短小精悍,然而其相应的意念气场要大。气先劲后,从而使太极拳发、拿、打、化的威力大大加强。因此,对用架的练习而言,动作快捷、架势短小则是其要点之一。
在技击当中,太极拳“后发先至”的道理,与孙子兵法中“兵过半而击之”的道理近似。能成功地完成这一点,动作的短小和快捷更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在里面),否则就容易错过最佳时机而导致失败。故而通常我们在练习太极拳用架时,应该将速度掌握在两分半钟左右为佳(单势练习除外)。
周:这似乎和武术其他拳种的实战要求是一致的。
李琏:是的!因为太极拳就是武术的一部分嘛。在武术实战拳法的各势变化运动中,除十分讲究动作要短小、紧凑外,还讲究每个动作要有爆发力。太极拳用架作为一种实战拳法亦不例外。拳论中所说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极拳交手法里说“手到腰不到,放人不得妙;手到腰也到,放人如拔草”,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其中的主要意思是要求在发放时,由脚而腿、而腰、而手,全身整体之劲,集中一点发出,从而加大对敌手的打击力度。
我的师爷吴图南曾经讲过:“能以最小的力,施于其身某处,而使其身之其他处,产生一种最大之他力。”以此应用,方能达到太极拳所谓“力小胜力大”,以及“以柔克刚”的目的。
周:那么。什么叫做“节”呢?
李琏:所谓“节”者,吴图南师爷认为“应以中节为贵”。拳经上有“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说法,其紧凑的关键就在于中节。我们知道,人体的中节在腰,上肢的中节在肘,下肢的中节在膝……由此可见,中节对于劲之发、拿、打、化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同时这些部位又是对手法、身法、步法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关节。练习用架时,不但要绝对避免中节的僵直,还要保证意、气、劲能从中节之处顺利经过。如拳架中之搂膝拗步的前推掌,出掌距离自身不过尺许,而且其他各势的出拳、发掌也是如此。这就要求在练套路时要注意找出中节的松沉轻灵和节节贯串的体感,久而久之,自然能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就对敌而言,制住中节,就便于掌握对方劲路的运行和有效控制对方重心。
另外,我们在练习用架时姿势虽然短小,但气势却丝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