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文/晏骏
俗话说“十年太极不出门”,太极拳的习练果真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成就?答案显而易见:非也。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过程中保留至今的武术拳种,其自身非但没被现代社会遗忘,反而愈发壮大,习练太极拳的人数波及世界每个角落,显然太极拳已成为当今中国对外宣传的有力名片。但问题又出现了,众多的拳友(包括国内、国外的)所练习的太极拳就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吗?答案也显而易见:非也。何出此言呢?因为中国武术任何拳种都有它自身的风格特点与训练体系,就如南拳的风格特点“直项圆胸、脱肩团胛、稳马硬桥”。其训练体系始终围绕着中国武术所共通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十字法诀。“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圆裆松胯、松腰敛臀、松静自然”此为太极拳行拳走架的风格特点。太极拳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拳种正是因为它与其他拳种有着本质性的风格差异。
太极拳的进阶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首应着重于培养习练太极拳的感觉,也称为“太极外感”:第二层次应着重对拳理拳论的研读与分析,从而理论指导动作,也称为“太极内感”。“太极外感”与“太极内感”统称为“太极之感”。想要在太极拳家眼中打出一套他们所肯定的、真正的太极拳,这就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分析解决在实际练习中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习拳、教拳、观拳从中总结了培养“太极之感”的一些训练的方法与各位拳友共同分享。
一、太极拳的“外感”
何为“太极外感”?“太极外感”又有哪些辅助训练的方法呢?动作外形架构的整体感觉符合太极拳风格特点我们就称为有“太极外感”。众所周知在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中最重要的两个部位无非是肩与腰。拳论云:“牵动往来气贴背,命意源头在腰隙。”“沉肩坠肘,松腰敛臀。”拳友一旦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两肩高耸、背部僵硬、臀部撅起、腰部前挺,这就不符合太极拳行拳风格特点,也就可以说,它缺乏太极拳的外在感觉,这种状态就称为“太极外感”的缺失。对人体而言,“太极外感”又包括了上肢的“太极外感”与下肢的“太极外感”。笔者将“沉肩”、“舒指”、“外三合”作为上肢的“太极外感”,把“松腰”、“圆裆”作为下肢的“太极外感”。那通过何种训练方式来培养“太极外感”呢?特别是对于初学太极拳的人来说,太极拳的松、沉、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玄幻的概念。
上肢的太极外感:(1)什么样的感觉才是“沉肩”?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方式让他们感受一下“沉肩”:两脚张开与肩同宽,躯干向前自然弯曲与地面平行,身体折叠成90度(具体应视柔韧性好坏)(图1),此时放松手臂,然后两手臂向左右两侧自然摆动(图2),随后让它们自然停止,这时候手臂受到重力的作用自然下坠,随后维持这种下坠的感觉慢慢把身体恢复至太极拳起势的姿态(图3),这时候肩部就是我们的“沉肩”感觉。(2)什么才叫“自然舒指”呢?人走路的状态,两手随身体前后摆动,此时的手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当我们在这种自然状态下时再稍微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