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笔者只是一个太极拳爱好者,晚辈。自己经过多年的习练,有了一些想法和看法。把它整理出来,供人家指正,等将来回头看看自己的路子是否走偏了,是否进步了。学拳初始,也就是开始的几年里,我们在熟悉套路的基础上,慢慢会去研究一些太极拳的实战用法。以期达到动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要赋予太极拳一个武术之技击的概念和含义。但是因为是初学,极容易只见一点不及其余,犯片面性的毛病。为了能把问题说清楚,我试着用一个动作来举例说明:“搂膝拗步”是我们人家都熟悉的一个动作,老拳谱是这样来描述它的:起肩过胯膝外搂,指点掌印盖当头。眉间霹雳一声震,小丑妖魔亦罢休。肘外须防敌暗推,连环搂打见施为。任他强硬如山岳,肩头一掌判雄伪。第一句里的“起肩过胯膝外搂”是描述前方手的防化作用,那么“指点掌印盖当头”就是讲明了后手作用到对手时的三种手法变化。尤其是最后一句“肩头一掌判雄伪”,更是具体的说明了搂膝拗步此势,力的作用点。
老拳谱说的并不错,问题是我们如果仅仅是肤浅地理解上述的这个概念,练拳时就会不自觉地把力量放到手的位置,自己感觉还不错。觉得把力量用到手上了,会给对手造成杀伤力。殊不知,正是由于手部的僵硬,反而使得手部力量没有发出去,没有达到放松的要求,血液循环没有到达手上,让别人看起来特别的死板。不仅如此,后面的化掌还是软绵绵的,没有一点力量。还容易造成肩膀一高一低、身体侧前倾的毛病。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在实践中我们的感觉就慢慢变得全面多了,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沉得下去,力量才会发得出去”。推出去的这一掌,手必须是放松的,才会把力量发出去,那么这一掌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不仅仅是脚下的反作用力,更离不开另一只手的反作用力。比如说拉弓射箭,你只有一只手把弓握紧了,控制好方向后,拉弓如满月,然后轻轻一松手,才会把箭射出去,而且会射得很远。这个阶段练的不是主攻手用力,而是化解对方攻势的手在起作用。也就是说要做到,前松后紧的状态。这正是太极拳理富有阴阳哲理、辩证之法的体现。这一阶段的体验是一个比较漫长的修炼阶段,不能跳过不练。经过这个阶段的训练之后,慢慢地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训练――劲力的对拔。说起来挺容易的,但是具体练起来,可就不那么简单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天平上,两面要放同等的重量,才会保持平衡。那么,在练拳时,我们就要学会,你的两臂、两掌用力要均等,才会有劲力对拔、对撑之效果。这样让人看起来会显得动作饱满、拥劲的劲力十足。假如我们没有在天平上放东西,那么它也是平衡的。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松、空、圆、通透的效果。到了这个境界后,意到、气到、力到,一气呵成。劲起于足,力由脊发,浑身轻利,没有一点迟重感。此时此刻,练拳就是享受了,会使人脑清醒、肢体松展、气血贯通、解除疲劳,才会感受到太极拳带给我们身心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