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峨眉武术有自己独特之处。明朝唐顺之在《荆川先生文集》卷二中载有“峨眉道人拳歌”一首,对峨眉武术描写得既生动而又形象。歌曰:
“浮屠善幻多技能,少林拳法世稀有。
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
是日茅堂秋气高,霜薄风微静枯柳。
忽然竖发一顿足,岩石迸裂惊砂走。
去来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
舑舕含沙鬼戏人,髬䰄磨牙贙捕兽。
形人自诧我无形,或将跟絓示之肘。
险中呈巧众尽惊,拙里藏机人莫究。
汉京寻撞未矫捷,海国眩人空抖擞。
翻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犹言技痒试贾勇,低蹲更作狮子吼。
兴阑顾影却自惜,肯使天机俱泄漏。
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
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歌中记叙了峨眉拳从起式到收势表演全过程中的劲力、身法、击法、呼吸、节奏等各个侧面。四川武协副主席赵子虬认为这首拳歌是研究峨眉武术传统风格的宝贵史料,赵老还具体阐述了拳歌三大段的主题思想。
第一段(前六句)点出了主人公——峨眉道人及其表演的时间和地点,诗人采用层层递进的手法,先谈浮屠居奇行异能的人很多,但象少林派具有高强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接着用“更自”一词转到峨眉道人身上,再用“新奇”一词显得的道人功夫精深,大有“青出于蓝”之概。时间,一个秋高气爽,霜薄风微,连枯柳都不袅动的清秋。地点,一所“茅堂”之内。作者用简洁的笔墨将人、地、时、事作了清楚的记述,为峨眉道人登场表演作了时间、空间的布署。
第二段(第七句至二十四句)是全诗的重点,诗人浓墨描绘了峨眉道人表演的内容和情景。该段共分三层。
第一层(第七句至二十四句)写峨眉道人的个人表演,起势蹬脚,石破沙飞,足见力量之大;接着道人行步往来如投梭一般,身段玲珑,翠袖翻卷,足见姿态之美。末尾描述了道人演练拳术时的形象,刻画细微,面面皆到。
第二层(第十三句至十六句)专述了道人对赛的情景。他只用了一个跌法就将对方击倒,高明的技巧使他化险为夷,观众无不惊奇,同时又觉得他的方法简单、平常(拙)、玄妙(机),实在难以理解。这就是行家说的“功夫”,用时间和汗水换来的,短短四句,既写出道人的能耐,又写出了观众的心理。
第三层(第十七句至二十四句)叙述了柔术和气功,前者为软功,后者为硬功。作者以简洁的语言,用汉京杂技名手、海外各国魔术师的表演功夫作陪衬,突出道人拳术的精深:软若无骨,伸缩、开合变化自如;行动敏捷,臂肘之快如全身是手;他还有令“日车停”的功夫,说明本领高强。
第三段(后六句)写道人表演结束的情景。道人一身本领,但壮士暮年,不能将功夫传人,不免自我惋惜。道人的技能还多,表演的仅是一枝半叶,“余奇未竞”,令人怀想。最后写道人跳上蒲团,立即入静,由大动转为大静,安详自然,没有过硬的功夫是做不到的。当然,白猿授拳之说虽不足信,而峨眉道人不拘于少林拳法、推陈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