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当我们的青少年对跆拳道痴迷之极,对成为NBA明星、足球明星的“粉丝”而洋洋得意之时,当我们的青少年踩着滑板时髦地游荡在市井的街道时,当街舞成为他们随时随地的个性表现时,我们的青少年的确已经将最具民族体育魅力的国粹——武术,忘得一干二净。他们喜欢武打片的出神入化,喜欢评价武术高人的绝世武功,但没有人愿意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成为自己的终生追求。学校武术的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教师的负担,学生抛弃的对象。难教、难学,无用的武术与历史长河中的活命、保命的武术成为鲜明的比照,今天的武术,已经无法再现其曾经拥有的辉煌。中国人赖以强壮体魄,培养意志乃至生存的武术,正在走进一个全新的境遇之中。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种现象的产生?
导致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自然很多,如来自大环境中的社会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当代武术价值功用中技击价值的历史退位,健身价值和娱乐价值的相对不显著,世界性体育项目(NBA、足球、网球)扩张式的发展,现代新型体育项目的不断涌现,时髦运动花样的不断翻新和追星族的盲目实践,等等。然而,究其根本,却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固有的传统武术在认识与承续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或迷失,对体现民族文化精神魂魄的载体——武术有意无意地采取了单纯的、简单化的、运动的发展模式,将原本丰富文化内涵的武术,化简为身体简单运动的伸伸腿、弯弯腰。“神秘”的武术由于体育化而变得再无任何“神秘”可言;文化的武术由于体育化而成为运动项目;坚持感悟和终生追求的武术,因为竞技成果“冠军”的最高奖赏而变得昙花一现;功力的武术因为高难美新而变得轻飘和只追求比赛中的获胜。文化内涵的削弱正堆积出武术发展的后遗症,并有日益严重之趋势。
首先,是“武术”走进了“武术运动”的境遇。从20世纪初开始的武术体育化的改革,无疑对20世纪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使武术从社会的底层文化开始进入科学文化、文化教育的范畴,这可以说是当今武术普及所应该选择的最佳推进方式。也因此,大众武术的人口数量在急剧的增加,学校武术仍在存活着。但另一方面的是武术体育化后所产生的竞技武术运动,由于其显著的功利性特征,加之我国举国体制,地方金牌战略,国家的奥运入项战略等目的性强烈的武术运动发展,使得武术运动越来越远离它的母体,成为缺少母体文化的异化武术。武术发展中的运动化倾向正在使武术变得连我们自己都难以辨识,整体意义上的武术存在,正因运动化的不断加剧,而走向“濒临灭绝的地步”。这将可能导致母体的传统武术全面遗失,西化的武术运动则变得不伦不类,成为没有文化底蕴的武术运动。这是值得倍加关注的事实,且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因为,没有文化个性的文化,必然会被另类文化所腐蚀,进而变成没有抗争力的文化,变成消亡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次,是“武术”由“有为武术”进入“无为武术”的境遇。对于“有为武术”变成“无为武术”,这一点大家也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