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弟子问:师傅论拳时,常常述说“形体功夫”要达到“柔若无骨”,而有时又说“柔弱无骨”。此两者有何分别?“柔弱无骨”和“骨响齐鸣”是什么关系?应如何修炼?
师答:形体功夫“柔若无骨”是为了自身更好地适应拳术技法攻防变化的需要,众前贤根据实践经验和拳术理论的探讨,提出的对“形体功夫”的具体意境的描写。
“柔若无骨”即是根据老子《道德经》中“骨若筋柔而握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的法则而来。是拳门对“形体”的练习和运用规范出的具体要求。
而“柔若无骨”是习拳初期对“柔弱无骨”的描述性用语。待内功修炼出的内劲,外功修炼的形体,内外合一,确实达到运用攻防招法内变无滞碍的“柔若无骨”的描述意境时,便可以称之为“柔弱无骨”之境界。
可知“柔弱无骨”是自身形体功夫境界的写照。
关键是“弱”,此项“弱”不是无能为力的“弱”,而是“蕴含着强大无比之势”的存在,而此“弱势”的存在方式体现在外形的柔上,只有做到“柔”,才能保证外形“弱势”的正确。故“柔弱”是不能分开的。
拳法中形体要达到“无骨的柔弱”程度,才能是“蕴蓄、发放”自身内劲最大拳势威力的方式。这就是“将有形之骨架的强硬练到似无骨架之柔弱”的运动变化方式,才是真正的传统拳术中的形体功夫。才能做到自身拳架之拳势的“柔行气,刚落点”的打化合一的攻防统一、同一而用的意境。即以柔用刚、化打合一之境界。
因为,拳术中外练的“筋骨皮”中的“筋、皮”都有可塑性,这是筋、皮的本性决定的。只有“骨”虽然以固体形式存在,而两骨节之间的骨段的形态是不能改变的。自身整体的骨架全靠各骨关节的灵活运动,才能保证我们生活、工作、劳动的需要。但是一般范围内的骨关节的运转是不能完全适用于拳术较技攻防之用的,满足不了攻防变化的运用需要。
故前贤提出“肌肤、骨节开张”,充分松活、运转各个骨关节的方法,使之达到自身各个骨关节在生理允许的最大范围内,按照一定方法修炼,使各骨关节随“意”圆转自如,再作多关节有序而合章法的“圆转屈伸,曲直相互变化”运动,可使自身拳招的攻防变化达到“柔弱无骨,顺随为法”的意境。方可使自身最充分的做到“柔行气,形体柔弱无骨引化自如的境界;刚落点,接骨斗榫,形如钢铸,内劲发之,‘无坚不摧’之势能”。即可做到形体“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功夫艺境。
这才是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劲势”,形体的攻防能力。这才是拳术攻防的“练习和运用”的正确方法。
由此论述可知“柔弱无骨”是自身物质力量最机动灵活的准备和积蓄方法。是较技攻防“物质基础”的功夫内容。当有“上层建筑”方面,即自己的“精神主观能动性”的建立和运用水平的内容,即“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之心理,这里就不论述了。由此可知,“柔弱无骨”的功夫不单是“形体”的单纯运动修炼的结果,而是“形、意、气、劲”各种功夫意境共同参与修炼而成。尤其是内劲的直接参与,体现了内劲、形体相互共同完成的外形之基础功夫,而内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