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鸭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之一,属于象形拳的一种,是中国汉族民间少人知道的象形拳种。鸭拳的传流已有数百年历史,据说,明朝时峨嵋山有位陆雅道人,在山里鸭池中,仔细察看鸭群的种种形态动作,再与拳术的基本功法相结合而创编出该拳。鸭拳是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鸭拳作为其中之一的精华流传了下来。
鸭拳象形拳之一。据传,唐朝末年四川峨嵋山一道号陆雅(亦有人称绿鸭)的道人,常年放养一鸭群,悉心观察其生活习性及在陆上、水中的多种形态动作且模仿之,再结合拳术特点创编而成。《峨嵋县志·方兴》载:“峨嵋山南八里有鸭子池是峨嵋道人因养鸭而造鸭形拳也。”清朝末年,辽宁省营口市火神庙附近有一“永发”镖局,镖头张希顺擅长此拳,并于晚年传予曹佐儒等。鸭形拳的突出特点,在于生动逼真地表现了鸭子的形态与动作。
如:走路时上身下体左右摆动,两蹼着地步履蹒跚,头颈前后伸缩,整个体态造形别致有趣,不仅模仿相象,且又具有浓厚的武术风格。又如该拳的两臂前后摆,两手掌前撩后拨,两脚掌同时交替蹬、撩、踢,形象潇洒,力道充足。具有避击躲闪,十分灵活的特点。鸭形拳套路有上、中、下各四套,共计12套。当今仅传一套。全套由寒鸭出水,寒鸭入水,寒鸭浮游、争食搏斗、寒鸭刷毛、寒鸭抖毛等62式组成。主要流传于天津、唐山、吉林等地。
演练要点
鸭拳是象形拳的一种。演练是以内劲为主,进步以踩劲为主,抖膀是以寸劲为主,要刚柔相济,形象活泼。其特点为:摔、拍、劈、抖、擦、压;手法有按掌、摆掌、穿掌、推掌、架掌、摔掌、拍掌、劈掌、抖掌、撩掌;步形有踩步、歇步、跪步、摆步,练此拳可增内功、发劲、抖力可去病防身健身。演练时气沉下丹田,含于内劲,发于抖力,要节奏分明,手眼向随。
历史
鸭拳是中国汉族民间少有人知道的象形拳种。鸭形拳的传流已有数百年历史。据传,唐朝时峨眉山有位陆雅道人[亦有人称绿鸭]道人,在山里鸭池中,仔细察看鸭群的种种形态动作,再与拳术的基本功法相结合而创编出这套鸭形拳来。<峨眉县志.方兴>载;'峨眉山南八里有鸭子池是峨眉道人因养鸭而造鸭形拳也.'清朝末年,辽宁营口火神庙附近有一‘永发’镖局镖师张希顺擅长此拳,并于晚年传予曹佐儒等。此拳举手投足间模仿鸭子走路时上身下体左右摆动、两蹼着地步覆蹒跚、头颈后伸缩等形态。
鸭形拳特色是两臂自然甩动、双腿交替、脚蹬撩踢、身体前後左右摆晃。手法以掌为主,有勾、搂、托、插、穿、摆、掖、掷等,前撩后拨,左右伸按,柔中含刚。步法有弓步、虚步、行步、拖步、击步、盖步、挤步、跳步、辗转步等,多处于半蹲状态,要求腿部功力要好。头颈前探后拉,身体左右扭动,要求有很好的协调性。
该拳独到之处在于生动逼真地表现了鸭子的形态和动作。如走路时上身下体左右摆动、两蹼着地步覆蹒跚、头颈前后伸缩,整个体态造型有致有趣等。然而,作为一种拳术,该拳对于鸭子在戏水或捕鱼食虾时的敏捷和勇斗本领不仅模仿得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