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迷踪拳,中国拳术之一,一说此拳起源于唐末,传至宋代时由卢俊义在少林寺加以发展而成。卢收燕青为徒,并同上梁山泊。卢引退后,燕青广泛传授此拳。还有一说是唐代少林寺僧外出至一高山,见到一种猿状动物相斗,遂得到启发,后造此拳遂名为猊猔拳。燕青拳后来传到清代的孙通,孙通是山东省岱岳人,先从兖州张某学拳,后游历各地,晚年隐居河北省沧县教拳。
沧州迷踪拳
古拳谱记载迷踪拳:“此拳根系山东兖州府,蔓延河北沧州城,岱岳孙通寻武师,投奔兖州学迷踪,艺成尊师访高友,大江南北走遍城,广征博采艺大进,又入少林演武厅,三番五次再改进,炉火纯青集大成,回乡探师逢师妹,切磋武功动刀兵,误伤师妹张玉兰,愧对恩师无自容,外走他乡传武艺,最后定居沧州城(现姚官屯),继续收徒数百个,从此迷踪沧州生。”
迷踪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它为达摩祖师所创,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习练者高手辈出,宋朝周侗精于此艺,所传弟子甚众,抗金名将岳飞,《水浒》108将中的林冲、卢俊义、武松等均为周侗之徒。
此拳传至沧州,青县为清朝乾隆中期,至今二百多年,其时山东兖州张先师的亲传弟子孙通练习迷踪艺达到炉火纯青。因误伤其师妹犯下命案逃离山东来到沧州传下迷踪拳。
迷踪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
据史料记载,它出自少林,最早为达摩所创。相传,宋代的周侗精习此艺,其弟子林冲、卢俊义也是习练此拳的高手。还有一说是唐代少林寺僧外出至一高山,见到一种猿状动物相斗,遂得到启发,后造此拳遂名为猊猔拳。围绕着秘宗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拳法的名称也因之众说不一,如“燕青拳”、“秘宗拳”、“迷踪拳”、“迷踪艺”、“猊拳”等等。
传说之一,认为这个门派起源于唐末,传至宋代由卢俊义(梁山好汉之一)在少林寺整理发展而成。后来卢俊义把此拳传给了燕青(梁山好汉之一),自己引退,以后由燕青传播这个拳法,故称之为“燕青拳”。
传说之二,燕青的门徒因为燕青上梁山造反而隐其名,故称之为“秘宗拳”。
传说之三,燕青上梁山时,施展绝技使雪地上不留足迹,追兵迷路,故称之为“迷踪拳”或“迷踪艺”。
传说之四,唐代少林和尚云游至四川深山丛林之中时,遇狻猊(传说中的一种猛兽)相斗,其动作灵敏,自然柔顺,刚柔相济,神气内藏,遂据此创编“猊拳”。
传说之五,这个门派的行拳路线复杂,有如“蜘蛛巢状”,具有可以瞒敌眼目的独特步法,所以名为“迷踪拳”或“迷踪艺”。由于古时传拳多靠口授身传,少有文字记载,而且以上传说大体谐音,故上述说法尚待考证。
燕青拳后来传到清代的孙通,
迷踪拳传入沧州青县,在清代乾隆年间。当时的山东泰安人孙通曾在嵩山少林寺苦习数年,迷踪拳艺炉火纯青,被人尊为“万能手”。孙通因犯命案去东北避难,途中,在青县和静海县交界的大屯村和静海县小南河村分别传下迷踪拳。此后迷踪拳分两个渠道传入青县,在青县又分两支广泛流传。一支流传的具体情况是,孙通受风寒病在大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