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一、和式太极拳产生和形成的因素
赵堡镇位于河南省温县东十五里,历史悠久。北依巍巍太行山,南傍滔滔黄河水,隔黄河与少林寺遥遥相望,西距九朝古都洛阳不足百公里,自古以来即居南北之要津,东西通衢。车水马龙,地灵人杰。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就诞生在这里。
和兆元(图1),字育庵,出生于一个医林世家,其父和彦方,精通中医,在当地颇有影响。和兆元自幼能秉承家学,习文学医。清朝后期,社会动荡,在姐夫李棠阶的劝导下,和兆元十五岁时随本镇拳师陈清平先生兼习武技。
因其天资聪颖,活泼机敏,有习武的天份,并且能尊师重道,勤奋好学,功夫出类拔萃,深得清平师的赏识,成为陈清平的入室大弟子,全面继承了师传理法。
晚清重臣,曾任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尤精于理学的李棠阶,在一次回乡探母时见到了26岁的和兆元武功精湛,便随李棠阶进京供职,被授以“武信郎”一职。期间,和兆元在李棠阶的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其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他广交各派武林同道,勤于实践,以理学、道家和中医理论来指导和规范拳架,使理论与技术密切结合,刨编了走架轻灵圆活,柔顺自然,不同于陈清平拳架的新拳架。因此拳架强调体用一致、技理相合,以自然柔活之体,养体内浩然之气,故被称为“带理架”。因武艺出众,和兆元被授以“武信郎”之职。
和兆元所创“带理架”的治病健身之理法也源于《周易》之理。认为人的生理都是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的,拳法中的阴阳动静合阴阳消长之机,使身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均衡,以达到强身健体,疗病养生的功能。用人体结构知识指导太极拳的功架,再通过拳架的正确锻炼进一步调理人体结构及生理机制,使人体处于一种顺遂自然的最佳状态,久练使身体潜能释放,自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自卫防身。
1849年,和兆元随李棠阶返乡后,随陈清平传拳授理,“带理架”逐步得到发展,并成为赵堡镇的太极拳架。
二、和式太极拳的发展历程
和兆元归里后,研习拳理,传授子孙。其子润芝、勉芝、敬芝、慎芝及长孙庆喜均得其真传。长子和润芝自幼随父习武,兼承家传中医,传拳于子庆喜、庆文、庆台。和庆喜兼得父亲及祖父亲传,技艺超群,是和式太极拳传承中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1928年,在振兴国术的形势下,71岁高龄的和庆喜除继续传授庆文之子学信等门徒外,还打破了和式太极拳家庭传承的方式,开山授徒,教授了郑伯英、郑悟清、刘世英、郝玉朝、柴玉柱等一批弟子,此后,和庆台在上海,郑伯英、郑悟清等在西安,和学信在宝鸡、赵堡,和学会、和学俭等在赵堡传拳授艺,促进了和式太极拳在社会上的传播。经过80多年的发展,和式太极拳已成为当代流传较广的太极拳流派之一。
三、和式太极拳的发展现状
在和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