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唐拳,据拳谱载,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由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元)霸所创。唐太宗李世民为李渊次子,自幼习武,是一代文武皇帝,他对此拳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后流传于世。
明末清初,此拳流传较广。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左右,直隶(今河北)大名府武士李天祥,将唐拳传至沧州市南皮县城北桃园村。二百多年来,由他传授的唐拳已遍及全国诸省。唐拳在沧州地区的流传,习练者达一百六十多个村镇,三千多人,主要集中在南皮县乡村。
清·光绪年间,南皮唐拳发展极一时之盛,出现了人称“姜四大刀”的姜贵。清朝末年,他在山东临清参加义和团,与马永贞同是义和团首领。
唐拳动作雄健有力,舒展大方,刚柔相济,朴实无华,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属传统长拳类。
唐拳内容丰富,计有一百零八手,以十二路唐拳和定唐刀为本,尚有十二路弹腿、单溜腿架、双溜腿架、青龙拳、五虎拳、八式架、小式拳、抹眉拳、飞虎拳、关东拳、炮锤拳,能单练也可对练。亦有六合单刀、雁翎单刀、通背花刀、三合剑、八仙剑、钟馗剑、护手双钩、梅花枪、六合枪、梨花枪、双头蛇、行者棒、梢子棍、春秋大刀、双锤、流星等。对打器械有空手刀、对劈刀、单刀进枪、对刺剑、大刀进枪、对打棍、对打三节棍等对练套路。
唐拳在步型上是马、弓、虚、仆、歇俱全。要求站如钉立、稳重如山。
步法上有提落、进撤、闪展、鸡蹲、独立、盖步、偷步、击步等。要点有走、转、起、跳、落、站六个字,即走如龙行、转如轻风、起如急浪、跳如腾云、落如春燕、站式如虎。
腿法上有单钉腿、连环跳、分心点、侧身踹、单摆莲、二起脚、顶心膝等。要求力发于腰,快如闪电。手法上有推、托、领、带、搬、扣、将、点、擒、拿等十字法,遇敌远者手打足踢,近者膝顶肘击,贴身搬扣擒拿。
身法上有掸、措、鹰、翻、遁、化六法,要求若学猴行,鹰掩虎坐。达到随心所欲,形影难测。
以上法则总的以阴阳为纲,贯穿始终,计为二十四真诀,合于内外,动静虚实,刚柔开合,达到形神合一。
唐拳讲究实战,入门先站桩,以稳固下盘,增强腿部力量,以养精气神。其桩法定式为双掌交叉侧立马步桩,随着功夫加深,身着沙衣练习,转式为刁手冲拳反肘,可双手握铁球练习。其次可练鹰爪力、铁臂功、沙包功等硬功,以壮手、身、腰、步,同时,套路中可拆出八八六十四手,单独进行操练,一招一式,指上打下,引下打上,柔化刚发,势成连环,于功法上,着意追求,久练不辍,是为绝手,虽猝然遇敌,仍自能承接应对。
唐拳总的要求是外练身法、手、眼、步,要求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练精神。气、力、功,要求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特别强调呼吸之法,要求气贯丹田,丹田发四团,四团发五行,以达到精能化气,气能化神,神能当骨,骨能当肉。演练时,心是用兵之元帅,眼是开路之先锋,脚是能行之战马,手是能打之主将,身是领路之兵丁,浑身相合,如同征之大阵。
唐拳习武行拳切记:唐拳虽是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