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甘肃秦安高家壳子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家屲【音wa】村一直延续着非"高"姓不传的习俗。即使迫不得已外传,也只是口传而不以身教,或者只传"壳子"而不传其中的技击诀窍和破解之法。因此虽然秦安壳子棍的威名在外,高家洼村练习壳子棍的人也不少,但真正精通其法并掌握格斗要领的人却寥寥无几。高世定是秦安壳子棍的第八代传人,打破了壳子棍非高姓不传的传统习俗,将自己练习壳子棍的毕生心得和秦安壳子棍的全部精华都传给了一个热爱壳子棍的外姓人-靳建华。因此,壳子棍第九代传人为靳建军。 秦安历史上出过许多武将,能骑善射武艺高强。据汉族民间传说,18世纪时(清乾隆年间),有一位少林寺和尚,因从事反清活动在秦州被捕。后来和尚越狱逃走,跑到了秦安县高家屲。因为伤病和饥饿,体力不支,躺倒在高家屲村边的高粱地里。此时,恰逢高家屲村民高五太爷路过这里,看见身处绝境的和尚,顿起怜悯之心,便将和尚背回家中,千方百计医治抢救,和尚终于绝处逢生。和尚身体好转后,为报答高五太爷的救命之恩,便给高五太爷兄弟传授了少林绝技--壳子棍法。和尚在高家屲先后住了三年多,总计给高家兄弟传授了少林单头壳子棍四十五个,双头壳子棍二十一个,共计六十六个壳子,凡一百零八棍法,以及所有壳子棍的破解之法,也就是主要的攻、防之法。从此以后,壳子棍在高家屲由高家人代代相传,也慢慢在秦安县流传开来,到2010年已经传了十代人。19世纪中叶的清同治年间,秦安境内战乱不断,四乡群众为了防御兵害,纷纷举办团练,乡民用以强身和防卫的武术活动得到广泛提倡,人们利用场头、闲屋、祠堂、庙宇组织拳场、苦练拳棒,促进了各门派的交流和提高,从此高家屲"壳子棍"形成独立门派,并在西川、兴国、刘坪、王尹、郑川、兴丰等乡镇传承。...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