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文圣拳学思想
文圣拳学是中国传统武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其拳学思想受中国传统的人天观和整体观的影响,主张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重武德,讲武学。它把拳术动作与道家的导引、吐纳术相结合,注重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内外统一;把拳术中的螺旋缠丝运动与中医学的人体经络理论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本能。几百年来,文圣拳学虽然历经沧桑,但仍然保留着古朴自然、简单实用、养生与实战为一体、二次呼吸以及二次、三次发劲为特色的独有风貌。
文圣拳学在技击方面主张:集中整体优势,赢得良好的战斗空间;争取主动,积极进攻;以我为主,以静制动,以动制动,以变应变。其头趟母架包含了该拳的拳理和技击精华,全套动作只有32式,既没有高难动作,也没有纵跳、腾空等比较剧烈的运动,舒缓平和,易学易练,男女老少、体质强弱者都能适应。其训练过程是产生内变的过程,可以改善体质,有病祛病,无病强身,并能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改善体形、强健体魄,对于中老年人也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文圣拳中长寿老人甚多,有“八十出功,九十步松”的说法。一代宗师宋传平老先生在1986年时,以94岁高龄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并获雄师金奖。宋传平老先生享年104岁。故人们又称文圣拳为能使弱者强、强者仁、仁者寿的“长寿拳”。
文圣拳起源和发展
文圣拳起源于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创始人刘奉天(1617―1689年)宗师,自幼研习家传导引术,后经高人指点修行道家内功,造诣极深,后定居山东单县练武,著有《八卦八书歌》。在他的徒弟中有8位比较著名,其中郜云龙(离卦之首)精通祖传的宋太祖三十二式长拳、六合大枪和跃步奇枪。刘与郜师徒两人共同研创了“文圣功”,又称“五步架”或“长寿拳”,享誉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一带。
郜云龙后裔郜添麟,在嘉庆年间为躲避清政府捕杀,更名高道远,迁居山东聊城。郜家有一个全面继承离卦文武功法的女儿嫁到山东冠县后,将全部功法传授给儿子杨士海,杨士海全面继承了离卦的文功和武功的功理、功法。杨士海的主要门人杜宏信又将文圣拳推广到江苏、安徽一带,其弟子侯宪章(嘉祥县人)充实发展了文圣功(五步架)套路内容,将原静步功架变为活步功架;杜另一弟子高皇(嘉祥县人、清朝武举人)将六路梅花大刀发展为九路梅花大刀。杜宏信后嗣孙杜金房又将该拳全部传授给其得意弟子――山东省汶上县宋传平。宋传平(1892―1996年)全面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该拳学的文功和武功。他主张练拳学不能以每天练习拳架多少趟为标准,要以练习各种单式动作的品劲和发劲为主,通过无数次的练习,将拳法的原理贯穿到每一个单式动作中,并以得劲为目的,使自身拥有所习各种劲力,运用时才能自然得劲、随意而发。宋如一(1916―1991年),山东省汶上县人,早年随父宋传平习武。他的文功和武功俱臻上乘,全面继承了本门功夫的理法精要,为其以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被尊为文圣拳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