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太极拳是将人体凸显成原本先天的爬行格局进行运动的典范,露于体外的圆的运动是体内做内功的结果。细究起来,必须把体内爬行格局的动法,也就是人体内部做内功、外部呈现圆的运动的情况一一说清楚。
非常难得的是,太极拳在历代大师和各流派传人的不懈努力下,有许多在体内做内功的方法。
自古传下来的许多体内做内功的方法,最终结果都是促成身体虚领顶劲、腿部三关节屈曲,使人体三段分区,在运动的时候,要像爬行那样做圆的运动。就太极拳而言,我觉得以杨澄甫先生留下的“太极拳十要”最具指导性。为使它的操作性更强,本人对其排列和侧重略加调整,以保证其内容和含义的完整性、正确性。
一、从对腰腿的要求谈起
“太极拳十要”对腰腿部位的要求有三,即:气沉丹田、命门后凸、开胯吊裆。这些要求能使人体的腰腿凸显成爬行格局时的下肢。这三个要求主要体现在腰胯,那么腰胯之下的腿、足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足应该是贴地的,直接同大地接触,腿则三关节屈曲,像在足与身体之间装了个弹簧,腿和足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双足踏地有好几种踏法。第一种,踏地时双足死死踏实,此时髋、膝、踝三关节必定伸直。这是想获取杠杆力(拙力)的踏法,太极拳不主张这种踏法。
第二种,是漫不经心,形成无意守驻的踏法。这也不是太极拳需要的踏法。
第三种,是用高昂的意志力(其实是肩以上虚领顶劲的功力)控制髋、膝、踝三关节以屈曲的方法踏地。这种踏地法使人体凸显成爬行格局,双足踏地时有伸中有屈的态势。太极拳称此为“足不着地”。这才是太极拳需要的踏地法。它使腰、腿有伸中有屈的活泼态势,使腰、腿具有屈蓄而后发、时刻保持警惕的能力。用这种踏法漫步,即可“行则如猫行,动则如抽丝”。
髋、膝、踝三关节屈曲,不仅指肉眼看得见的伸、屈,更指眼睛看不见的精微的伸、屈。自主控制一旦成功,蓄而待发、伺机而动的效果就十分明显。
有了腿和足的辅助,我们来看“太极拳十要”对人体腰腿的要求。
1.气沉丹田
丹田是人体穴位的名称,有上、中、下三个丹田,此处指腹部这个丹田,位置在肚脐下三寸。气沉丹田的意思是胸腹在无行为的时候,要尽量空盈鼓荡(呈负压)。
2.命门后凸
“命门后凸”的意思有如下三层。
①命门后凸是为气沉丹田而设计的
人体腰后、两肾之间的命门穴向后凸出,就像猫发威前将后背弓起一样(此时不是简单的低头猫腰,而是维持上下对拉情况下的后凸),这时腹腔前、后向的距离增大,使腹腔容量强行增大(产生负压),实现“腹内空净气腾然”。
②命门后凸是为腰腿伸屈肌整体做功而设计的
命门既能后凸,那么它也必然能够前凸,拳谚称此为“命门开启”。命门后凸促成背肌拉松,在肌肉颉颃原理下导引身体屈肌整体收缩做功;相反,如果命门前凸,就促成胸腹屈肌拉松,导引背部伸肌整体收缩做功。
③命门后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