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联系站长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对几则武术谚语的理解与操作
>功夫频道>中国功夫 > 内家拳 > 翁先生的一封信——对杨式太极拳若干问题的见解
隐藏右侧

翁先生的一封信——对杨式太极拳若干问题的见解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翁先生:来函收悉。你提的几个问题,现答复如下,谨供参考。

      一、关于“前不露手,后不露肘”。

      这里的“手”是指拳或掌,“肘”指肘部。这是一句通俗拳论。指行拳中向腰际间收回拳或掌时所搁的正确位置。即收回拳或掌的小臂应平置于腰胯之间,不能过前,也不能过后。若过前,拳或掌必露于身体之前;过后,肘部必露于身体之后。诸如撇身捶、搬拦捶、进步栽捶和指裆捶等拳式之收拳,倒撵猴、高探马和白蛇吐信.等拳式之收掌,收回之小臂中段应置于腰胯之间,使拳或掌不前伸,肘部也不后露。这样,拳或掌就会处于身体的最佳位置。防守时伺机应变,灵活运用,进攻时则利于发劲放劲。

      二、关于腰的动作

      对于腰的转动,杨振基老师曾归纳为四种,即闪腰、转腰、摆腰和拉腰。关于闪腰,杨老师在教我们时没有“闪”多大角度,只说是闪开、避让的意思。但从打拳实践中看,闪腰转动的角度较小(约30度左右)。诸如传统套路中的肘底捶和金鸡独立之后的第一个倒撵猴,因肘底捶和右金鸡独立这两个招式的功架均为向东偏南,所以当右手后拉做第一个倒撵猴时腰右转角度较小(30度左右)。故日“闪”或“避开”,让个位置给右手后拉。其它诸如白鹤亮翅之后的左搂膝拗步、进步栽捶等的转动均为闪腰,转腰的角度略大些(一般在45度至90度右右)。转腰在套路中的动作较多,诸如揽雀尾中的拥挤、云手、撇身捶、搬拦捶、肘底捶、左右分脚、玉女穿梭、白蛇吐信、弯弓射虎等拳式,均有不少转腰动作。摆腰,即腰带虚腿向另一方向摆动。因而腰的转动角度较大,往往超过90度或更大幅度。诸如斜飞式,身体和右腿由正东转(摆)至西南,其转(摆)动角度为135度。又如抱虎归山的第一个动作转身左(右)蹬脚、斜单鞭等招式,均有摆腰动作。拉腰是由弓步而后坐,略转腰往后拉。诸如揽雀尾和抱虎归山中的捋式、手挥琵琶、下势等招式中均有拉腰的动作。

      三、关于内劲和“太极八法”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太极拳是内家功夫,它讲求“意气劲”。太极拳的“意气劲”都是内在的东西,故有太极功夫“在内不在外”之说。所谓“意到气到劲到”是也。习练太极拳,只要用意行气,放松腰身,按照规范、正确的动作去打,天长日久,体内自然会产生气感。之后,苦练经年,并在明师的指导下正确习练推手器械及抖大杆(大枪)等技艺,就有可能练出较好的内劲功夫。太极拳虽然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苦心研习,坚持练拳,无论于陶冶情操,于健身强体,于功夫长进,都会大有裨益的。

      至于太极“八法”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它们所发出的劲别均属内劲。这八种劲法只是走架和推手中招形于外的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按劲别划分,太极内劲远不止这八种。上世纪四十年代,陈炎林先生编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就归纳了二十五种内劲。除“八法”外,尚有粘沾、听、懂、走、化、引、拿、发、借、开、合、提、沉、长、截、钻、凌空等十七种内劲。还有的拳师甚至认为太

    ...

    游客与普通会员仅显示1200个字符,如需浏览文章全部内容

    您需要 登陆 并升级为 白银VIP会员(1元/月) 才可以查看文章全部内容,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暂无内容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usu@g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