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论?劲八法招法与张三丰十三势功法差异
陈鑫的?劲八法等十三势理论与张三丰十三势理论相比较,虽然都冠名太极拳,但陈的十三势是进攻招法,张的十三势是防御功法。名称相同,拳理却不能相提并论。它们主要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太极”的认识不同。张论十三势以“八卦、五行”对应,其中包含太极阴阳法则。王论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从中点出太极阴阳法则。陈鑫从外观形态着手,着重研究道家的图腾标志――“太极图”。两手臂动作摹仿太极图抽象线条悟出八劲法运动线路。杨拳的抱球、打圆动作也是类似思路。
二、拳术立足点不同。陈杨二式拳,无论拳套路还是推手技法,其立足点是围绕攻击目标展开的,从而研究设计出各种招法,主动出击先发制人,也可以守为攻后发制人。张三丰十三势是被动防御的功法,因为是被动挨打,又是以弱抗强,所以不能用同样招法对付,只能用功法,用无招对有招,避实击虚。
三、对运气、用劲的理解不同。张论讲要气遍全身,运气促使全身筋和韧带运动,牵引骨骼整体平衡运动。全身肌肉松而不懈,跟随骨骼运动,不对骨骼运动作反向牵制,称为太极推手。其实,手伸出去粘住对方肤肌是有力的,但这个力不是进攻的,也不是向外的,而是向着体内的。它与腰胯的离心力阴阳相对平衡,给人的感觉是有抚摸感而无力觉,轻、空、无。陈鑫理论也讲用“气”,但运气的方法与外家拳大同小异。不用拙力,用缠绕弹簧劲,反应灵敏度较高,但终究是肌肉收缩发力的表现,力的方向是显露向外的。张论讲的运气方式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陈鑫借用张三丰太极拳论的这段经典运“气”理论,解说为“劲”的理论。仅一字之差,却谬以千里。在此也可看出陈鑫的太极拳研究是在张三丰太极拳论基础上进行的。是谁创始总结出太极拳的问题,在此也可看出端倪。杨澄甫的拳论有句名言:“意到,气到,力到。”说明杨式太极拳实战使用交手,无论是外劲还是内劲,总是发劲攻击的,杨的“太极十要”中的一要“用意不用力”,其含意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人站着不可能没有力,意代替不了力的功能,但又要放松运动。也是这个原因,使习杨拳者向三个方面分化发展:重技击悟劲,最后转学张三丰太极拳;重拳架,发展时尚太极拳竞赛套路;而大多数人不能正确理解“用意不用力”。在练拳中往往是局部放松运动,僵一段动一段,做不到整体运动。从而产生肌肉与骨骼失调症。练不到位,只能马虎一点,装模作样,套路拳代代拷贝走样,最终息手不练了。
四、对“四两拨千斤”的理解不同。“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基本功法之一,也是弱胜强威力所在。陈鑫、杨澄甫没有言论解释,以后传人多认为是形容词。有的说,练就千斤力,方能发四两功,拨不动千斤是功夫不到家。也有人讲是“抢位”手法,还有牵引之说及衡量具比喻之说。事实上,没有“四两拨千斤”,就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