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联系站长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一點不動,三點齊動
>功夫频道>中国功夫 > 内家拳 > 论桩功的境界
隐藏右侧

论桩功的境界

  • 0
    关注数
  • 收藏
  • 栏目:内家拳
  •  2016-11-10
  • 子曦
  • 互联网
  • 文字版
  • 原貌版

    (一)师祖芗斋公曾经以清末诗人王国维先生一首诗来比喻练桩功的境界:

    凡成事者皆需经历三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练功的境界「不悔」

    学者须坚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动的决心…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的感觉….四肢阴阳面皆需有灌铅膨胀之感,方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本来一首情诗,用来比喻练拳,王老对拳之痴,也许真比对他的老妻还要深吧...

    衣带渐宽终不悔是一种态度,在某程度上也可算是执着,是对拳的痴爱,因此他也曾说,学拳必须有"痴汉的精神".世上几许高人,不是学有所专,才能有卓越成就吗?不悔者又岂止练拳一端而已?这个道理相信大家会是懂的.只是单靠痴汉精神来自练,恐怕有朝真的成为痴呆.做事总不能只靠一份蛮劲就可以成功吧.

    不悔之心除了来自对拳学之痴迷,还是来自对老师的信任,揳而不舍的追随,所追者是老师的意而非其形态.所随者拳理心法.这样坚持三四年,才可以初步出现四肢膨脤的现象,有灌铅的感觉.为何臻此才有可学之功?

    其实即使到此地步,学者对意拳之意的掌握,仍是一点都没有,只是在操练期间为身体贯注了老师的精神和意,极其量可以算是一份初步可用来发挥的"功力"而已.

    (二)有人以为自己在练功时桩架变得刚强就是得意,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误会.网上也有不少叶希圣师伯教拳的短片,大家几曾见他老人家刚强丢顶的桩架姿?如果有人以他的轻为柔,则更大错而特错了.书云:『意与力同出一气之源』.轻跟柔是不难分辨的.叶师伯的轻完全表现了提意之妙用.一经接触便能将对手抛出老远,跟他接触过的人一定感受到足掌不能抓地的无助感,这就是圆劲抽提的力量.

    若果对手的足尖仍能在地,身子不后仰,则可介定发人者只能称为”以力推人”而已.力是有方向的,对前方的会较大,侧面的作用力则较小.圆劲基本上没有方向,不管接触任何一点,结果都一样.故称周身无点不弹簧.老师说,走对了的人,身形功力反应甚至行为都会不断地改变,子曦跟师伯缘浅,只见过

    但每次见他的感觉都不一样,功力更见精纯,无怪老师常说他是韩门中最早得其道之人了.

    有趣的是,当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时,也仅能到达始可学功的境界而已.基本上与意拳仍是沾不上边的.这大概是俗语所谓的「功底」了.没有了功底,更不用说拳.最重要的是谁来带入门.师祖自言如此,大概是由他亲自带桩提意之故.这种情况下即使笨蛋傻瓜,三四年功夫也可以练得功力沉厚,只是成就不会太大而已.好的老师可以在带桩时提高学员的集中力,同时把意也提高,即使学员尚未得意,也可在练功中得到一定收获.


    (三)有同好说站桩是芗斋公教学上的失误,把最繁难的放在最前,有遗由浅入深的道理,令初学者不得要领,把大量时间花在掌握而不在增长功力.这种说法不能算错,看来颇有道理.若说这是芗祖在教学上的失误,似有未尽之处,意拳第二代高手辈出,就证明教者得其法了.

    意拳说其难,

    ...

    游客与普通会员仅显示1200个字符,如需浏览文章全部内容

    您需要 登陆 并升级为 白银VIP会员(1元/月) 才可以查看文章全部内容,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暂无内容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usu@g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