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联系站长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武术讲八法,拳脚要踢打
>功夫频道>中国功夫 > 内家拳 > 浅谈杨氏太极拳的历史贡献
隐藏右侧

浅谈杨氏太极拳的历史贡献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太极拳是由杨家从农村带到京城,从封闭推向社会的。杨家及其后学,把太极拳从武术发展为亿万人喜爱的高雅艺术,兼具御身、娱身、医身、修身、健身的诸多功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杨禄禅经过“三下陈家沟,学艺十八载”的艰辛学拳历程,已是身手不凡的太极大家。经过在京城做官的永年同乡武汝清推介到了北京。先在社会武林圈子中,后到清官王府中授拳。约在1854年,其子班侯与健侯先后进京,协助拳务。

    1902年,长子少侯与三子澄甫进京随父教拳。杨健侯去世后,杨澄甫担负起杨式太极发展的重任。民国启始,杨式太极拳失去了与清廷官府结合生存的环境,被迫走向民间授拳。这时,社会名流许禹生(杨家弟子)开办的“北平体育研究社”,最早把太极拳公开推向社会。杨家传人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等,都在许禹生的拳社任教。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到长江三角洲,杨式太极拳顺势南下。先是杨家弟子田兆麟于1917年到杭州授拳,后是杨澄甫于1928年亲率弟子南下。杨澄甫南下后,或任中央国术馆公职,或到南京、上海、广东等地应国民政府要员之邀教拳,并在弟子董英杰、陈微明、郑曼青等人协助下编辑出版《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等著作,达到太极人生最辉煌时期。

    杨澄甫逝世后,其阵容庞大、威震四方的弟子们,仍以江浙沪为中心,继续传播杨式太极拳。至今,支撑杨式太极大厦的,其主干仍是杨澄甫的再传三传弟子们。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体委组织了杨式太极拳的简化和推广。六十年代初,由顾留馨审定、傅钟文演练、周元龙绘图的《杨式太极拳》出版,为亿万人演练杨式太极拳提供了一部极好的教材,恩泽颇广。

    1928年,许禹生拳社在杨澄甫、孙禄堂等人南下后,缺少教授太极拳的老师。当时,正值陈照奎因事从河南来京,随即聘为教师。后来陈发科应邀进京,因其杰出的拳艺,一直留在北京。陈发科及其子陈照丕为陈式太极在北京的发展,建立了历史贡献。

    杨澄甫宗师去世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接着是国共两党的内战,人们的热情和关注点全在战事上。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入和平时期,杨式太极拳的传播、普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杨式太极拳的发展主要是由杨澄甫的弟子们担纲的。 杨式太极拳在套路上,把陈式太极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京城文化底蕴积淀厚,在大范围、多流派武术文化的交往、碰撞、吸纳中,杨家宗师在教学相长中,对太极拳的套路进行了改进,完善和提高。其中,固然有对王公贵族教学上难易程度方面的需求。但这不是主要的方面,主要是技击理念上的进化所带来的训练方法上的提高。在杨禄禅进京后约一个世纪的磨炼中,杨式太极拳形成了自己气魄大、形象美、行云流水般的拳架套路。我们现在看到的班侯小架,健侯中架和澄甫大架中,能体会到杨家太极的独特理念和风格。

    陈式太极拳在很长时间内,是靠师傅身传口授的(很多拳种都是这样),完备的书面

    ...

    游客与普通会员仅显示1200个字符,如需浏览文章全部内容

    您需要 登陆 并升级为 白银VIP会员(1元/月) 才可以查看文章全部内容,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暂无内容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usu@g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