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文/高继寿
武式太极拳锻炼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练“竖劲”。武式太极拳为什么要练“竖劲”,练“竖劲”又有什么好处呢?这个问题许多练武式太极拳的人不明白,有些教武式太极拳的老师也不明白,有的老师可能明白却藏着不说。说穿了其实很简单,就是练劲起于脚,就是为拔对手之根。
对于武式太极拳所练之“竖劲”,就连一些大师在理解上都很浮浅。一些已公开出版过的书籍中讲到,武式太极拳紧凑、步子小是因为先师武禹襄、李亦畲他们都是文化人,都穿长袍马褂,当时打拳不入流,他们碍于面子,都是不脱长袍打拳的,而穿长袍是迈不开大步的。这些说法,初听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一想,并不是这样简单啊。武禹襄、李亦畲一个是禀贡生,一个是举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他们不会仅仅是因为穿长袍就把拳架变小。清、民国时穿长袍打拳的老先生太多了,他们打拳时也未必就一定穿长袍啊。关键是他们经过长时间反复研究、体会、实验、比较、揣摩后悟出了紧凑的好处,点透了就是练“竖劲”。
关于练“竖劲”,在武、李、郝的拳论中也未明确谈到,只说劲起于脚跟。想来其中有保密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在武式太极拳训练中,只要具备了八大身法,做到了十三条要领,有明师的口传心授,就能达到这一要求,也就能自然练出“竖劲”。
练“竖劲”,是武、李等前辈经过反复实验和比较得出的结果。当时,武禹襄宗师的武功是非常高的。其祖父、父亲都是朝廷武官。武禹襄受家庭熏陶,从小练拳,功夫和邻里杨露禅不相上下。杨露禅后来在京城被人称为“杨无敌”。武禹襄是永年望族,家境富有。兄弟三人,两人在外做官。独武禹襄在家侍奉老母,并以教书为业,平日研究太极拳术。杨露禅家贫穷,靠卖煤为生,据说当年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学艺都是靠武禹襄赞助的,两人讲好,杨学成归来,要把武艺教给武禹襄。结果,杨露禅两次从陈家沟回来,其功夫并没有高出武禹襄多少,也没有令武禹襄感到很服气的地方。但当第三次陈家沟学艺回来时,武禹襄发现杨露禅打的拳和过去真不一样了,搭上手就像狗皮膏药一样,粘到人身上揭不下,又离不开,弄得浑身不舒服,有劲使不上。当时永年人不叫这拳是“太极拳”,而叫“粘拳”、“绵拳”。武禹襄是何等聪明之人,他一看这个拳好啊,想学,但杨露禅因遵师陈长兴嘱又不好外传。估计当时的功夫,杨露禅也只是略胜一筹,差距应该不会太大。只是武禹襄感觉到“粘拳”柔柔、绵绵,却能让人脱不开,走不掉,这种拳从来没有见过,更重要的是精妙,因而非常想掌握。要是两人功夫差距很大,杨露禅也不会把儿子杨班侯送到武禹襄那里,跟着武禹襄学文又学武。杨班侯天下无敌,但就是惧怕老师武禹襄。史料记载:杨班侯不管怎样出拳、进招,只要接触到武禹襄就跌仆在地,于是三番,反复验证,都是这样。这说明当时武禹襄的武功高不可测,的确是别人不可望其项背的。杨露禅不肯教“粘拳”,武禹襄就萌生了自己去陈家沟找杨露禅的老师陈长兴学拳的念头。想到就去做,武禹襄不日来到陈家沟欲拜师学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