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五祖鹤阳拳是福建武术的一大流派,它是由清末福建泉州武术家蔡玉明结合太祖、达尊(罗汉)、玄女、白鹤、猴拳五大拳术的精华发展、创编出来的一个拳种。
五祖鹤阳拳的风格古朴、简洁,不尚花巧,出击直截了当,因此在演练时比较不起眼,而真正看出五祖鹤阳拳艺功力深浅、拳术造诣的地方,就是摇身震胛的发劲、连绵不断的手法以及灵活转换的脚法。功法、手法、脚法,这三者正是五祖鹤阳拳武技的三大支柱。
一、手法(六门八法,新八法,六门八节)
“手执八法称无敌,脚踏莲花第一人”,这是在称赞师祖蔡玉明武艺精湛,而其中就点出了五祖鹤阳拳手法与脚法的要求。
六门八法是五祖鹤阳拳手法的精华所在,是由八段散手动作组成的散手对练套路。这八种手法贯穿于五祖鹤阳拳所有手法之中,是接手出击的诀窍。它的最大特点是黏手听劲,要求“软如绵,黏如糍”,一旦与人接手,就随顺对方的手肢劲力变化,沾黏不离,待对方招势转换之空际,应手而入,击其无备。
在初练时,要求用意念而不用拙力,从黏手对练过程中训练听劲、懂劲,而最终练到化劲的地步。它是以训练劲法为目的的,因而招势精简,乃至只有一势而已,如第八法“风摆梧桐”,虽然只有一势,却包含了对劲力消长、转换的理解,只要真的体会得当,就能掌握《拳经》所谓的“哄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的要领了。
六门八法只要练习得法,又能领悟其中的诀窍,就能在实战搏斗中表现出黏手即打,逢空必入、后发先至,处处采取主动攻击的风格来。
不过六门八法还需要有应用的训练,因此,还有新八法和六门八节的散手对练套路,与它相为表里。八法是短桥黏肢散手对练,讲求手法的变化诀窍,如无深厚的散手搏击对练基础,就难以理解体会出其中精要之处。新八法是由短桥黏肢发展成离桥散手对练。六门八节则是离桥散手对练。
所以,先练六门八节,将散手搏击所需要的招势、身法、步法训练娴熟,然后再进入六门八法的训练,等到六门八法训练有成后,又练习新八法,把黏肢听劲的技巧,逐步过渡到离桥搏击之中。练完新八法后,又要将六门八法的搏击心得正势融入六门八节训练中,最后便是将八法八节的击技,在自由搏击中随机应变,任意发挥。
二、脚法(缠,踢,屈,剪)
五祖鹤阳拳的脚法不光是踢法,还有步法与腿法相结合,故统称“脚法”,是脚技的整合应用。一般多以为南拳北腿,南拳不擅于用腿,而五祖鹤阳拳虽然也没有明显的大开大合的腿法,但对于脚法的应用并不缺少,只不过它强调实战的效果,不突出演练的表现罢了。
五祖鹤阳拳的脚法可分为四种:缠、踢、屈、剪。
缠法属于暗脚,应用于步法之中,包括了钩、缠(包)、顶、撞、靠、压、摆、弹等。它是在与人接手时,以手对手,以脚制脚。上盘以手法对付,而下盘则在入马进步时,攻击对方的马步,尤其善于趁对手马步移动之际施展出来。
踢法则多用中下盘腿法,而且配合手法使用,有典型的南拳风格,包括了茵藤踢、盘龙踢、蹁踢、七寸踢、地趟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