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因此说,“八极”这一词汇原出自我国古代先哲们,尤其是道学家们《经典》之中的,同道家和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八极拳的创造者用“八极”的理论阐释自己的拳法,可见是何等的高明,何等的智慧,他的后世传人则是凭借辉煌的业绩和耄耋之高寿年龄,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使八极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日趋提高和扩大。请看下面一系列事实:
1、民国时期,八极拳曾经被列为南京旧立中央国术馆学员的必修高级科目,而且馆中教务处拳术科长韩化臣、器械科长马英图、搏击科长马裕甫都是八极门人。1928年,在首届国考中,马裕甫和另一名八极高手张英振获最优等成绩,韩化臣与其弟子李学义、师弟马英图获优等成绩(见《中央国术馆史》、《中国武术史》两书和《中华武术》2005年1-4期武当太和门第十三代传人范克平先生所撰写的系列文章《南京旧立中央国术馆写真》)。
2、1929年7月,国民政府委托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和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共同负责,在杭州举办了“全国首次武术擂台赛”,由于“擂台”两字“杀气太重”,经大赛组委会研究,决定将武术改称“国术”,重新冠以“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的名称。大会为此专门设置了“评判”和“检查”两个委员会,韩化臣和师兄李书文分别担任评判委员和检查委员。大赛设散手搏击和拳械表演两个项目,在表演项目中,张英振和叶拴柱分别表演了大小八极拳。因为张英振、马裕甫等在南京首届国考擂台赛上获最优等成绩,此次就不再参加散手比赛,韩化臣作为评委自然也不会参加比赛,加上八极拳的杀伤力太重,与大会“提倡尚武精神,力图强国强种,誓雪病夫之耻”的宗旨不符,所以八极门人也就没有参赛。而自此武林中就传出了“八极历来不上擂”的说法(见1930年《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
3、南京、杭州两次国术大赛后,一些门派及其高手彰显出来,为了筛选、编写教授中央国术馆今后的学员教材,国术馆决定选择一些拳种作为必修科,其中有五种功夫被编成了歌诀顺口溜,在学员们之间广泛传播,歌诀是这样的:
“大靠小靠铁衫靠,五龙遮眼五花炮。
圈内撞法伴排手,纵是神仙亦难逃。”
歌诀中,“大靠小靠铁衫靠”指的是韩化臣“献出”的八极拳硬打硬靠、贴身近战和铁布衫功夫。“五龙遮眼”指的是马裕甫“献出”的灵活多变、无比巧妙的七十二把擒拿手法。“五花炮”指的是朱国福“献出”的形意拳实战绝招。“圈内撞法”指的是吴峻山“献出”的游身八卦掌功夫和一位不知名的高手“献出”的无极门单操手法(笔者注,据央馆顾问李松如先生讲,无极门功夫很奇怪、很厉害,当时有人曾向国术馆奉献了一部古老的《无极拳谱》,但未引起编审处的重视,致使这一拳种至今还没有露出其系统真面目)。“排手”指的是武当太和门第十二代传人李松如“献出”的“斑虎豹头五毒手”绝技。这五种功夫在教授第二期学员时被定为必修科试讲,正式定型推广学习则是第三期学员的事。
4、韩化臣的贴身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