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现代社会流行一句话: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官场上的一步步谋划,商场上的一次次竞争,这都是属于因果关系的攀缘。而禅学讲究的是机缘,不准备、不谋划,全凭真心本性的直露。武术的搏击也如禅学中的机锋乍现,用好瞬间的本能反应才有机会克敌制胜。
一、剑客与定力
古时的一个春天,日本著名的剑客柳生正在自己的花园里观赏那如武士生命般灿烂而又短暂的樱花,他似有所悟,观花入定。入定中他突然感到身后隐现出一股浓重的杀气,以一位剑客的本能他本该在这一瞬间拔剑翻身劈刺,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以一个禅者的定力慢慢地转过身,看到的只是替自己拿剑的侍童。原来是剑童想在主人没有防范的情况下试一试自己能否偷袭成功。
将剑道修炼至禅境的柳生,因为定力深厚才能用第六感察觉到身外之剑气,并以定力沉着应对不致误伤剑童。中国的武学大师之定力绝不比日本剑客逊色。心意拳大师车毅斋于1914年游天津时有日本剑道高手邀先生比较剑术,“日人奋然临,毅斋慢然应,倭败色沮,愿师之,毅斋婉谢焉”。定力因修心而生,铃木大师解释道:“所谓的‘定’,意思是‘平衡’、‘一致’、‘安详’,或一种‘宁静状态’。”
武学的修心生定与禅学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最早将两者融合的是少林派武学。少林僧人早在1000多年前就提出了“拳禅合一”的理论,依据《俱舍论》的“心意识体一”学说,创少林心意把,将思维、意念与搏击招式融合为一。300多年前姬隆风又将六合大枪与少林心意把糅而化之,再创心意六合拳,进一步提出了外三合、内三合的理论,使“心意识体一”更加具体化。可以说内家武学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没有脱离过“修心”的范畴。心意六合拳谱有云:“何为心意?心是‘君主之官’,人身灵敏之主;意是识见宗灵知其艺,识变其法。达摩西来一宇无,全凭心意用功夫,处处着着以心意应用,心有所感,意必至动,心的灵敏,意的知机,所应必快,所动必疾。心意的运用,能使元神稳于周身。”心必定,而后能灵敏。
要使“元神稳于周身”,必须具备泰山崩于前而不惊之定力,因此炼心关系到武学修炼的成败。如何炼心?王芗斋先生曰:“心比洪炉,杂念若雪花纷飞入炉即融,从而心胸开阔,胆气壮大,正气旺盛,邪气自败,犹如烈日当空浓雾消散,舒适缓中,以应无穷。”王芗斋先生晚年的拳学思想一改早期的锋芒毕露,对于用意也有新的见解:“神动得自有象处,意存妙在无念中”。
二、临济的禅机与临敌时的无我
铃木大拙的《禅宗的自性概念》引用了《临济语录》:“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道流,真佛无形,真道无体,真法无相。”铃木先生解释“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句佛语时认为:“这个‘我’也就是‘无’,现代我们可以说这个‘无’、这个‘我’,以及这种宇宙意识是三而一、一而三的东西。”而参禅就是要“‘沉入’整个生命而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这种“沉入”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