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湖北 杨群力 时保平
(接上期)
三、阴阳为本
(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对应的阴与阳的相互作用的显现。武当拳功深受道教阴与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拳法阴阳”的技击理论。 在道教中,将龟归为阴,蛇归为阳,分而为龟蛇,含而为“玄武”。通过这种分之为二,合则为一,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阴阳离合物,正是太极理念的具体表现。在武当武术的攻防技巧,动作表现,套路编创,功法练习中,处处蕴含着阴阳理论。如技巧中的“虚与实”,“开与合”,“柔与刚”,“攻与守”,“快与慢”;动作中的左右,前后,上下,进退;套路中的高低起伏,动静徐疾,刚柔直圆;技法中的长短互用,长短互补,攻中有防,防中有攻;劲力中的刚中有柔,柔中含刚,刚柔相济等等。这种以“玄武”直观、生动、具体的实物表明阴阳理论关系,构成武当武术所特有的攻防理论模式和基本理论体系。
“阴阳”之理在武术运用中事例很多。如《吴越春秋》中记载越女传剑的故事。范蠡给越王介绍一位民间女剑术家,越王问剑道如何?女日:“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具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经。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这简单的论述,便阐明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防,虚与实,内与外等矛盾双方的关系。说出了整个武术理论,“内讲气功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
黄百家《内家拳法》说:“其中分阴阳,止十八法,而变出即有四十九”。这是阴阳相济而化生的意思。王宗岳《太极拳论》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又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说明了阴阳相互转化,相互对应,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本。
先秦时期,庄子曾较早地使用阴阳思想描述过技击制胜之道,“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阴常卒乎阴,大至时多奇巧”,这时阴阳是指“明暗”。在交手中运用阴阳对立战术,武当武术强调把敌我双方当作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据攻守、进退、前后、左右、上下、动静、刚柔、起伏、显藏、顺逆、内外、开合等阴阳双方变化规律,根据双方动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利用一切有利位置、方向、角度、位势,或腾挪闪展,或借力打力,或四两拨千斤,使自己避开死地,使敌陷入困境,使犯者应仆,这是武当拳功技击方法真谛所在。
(二)
武当拳功势势循圆运动,故动静不同时,虚实常变化,屈伸、开合变化无穷,灵妙变通,循环无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阴阳和谐,阴阳平衡,阴阳相济。其表现有:
其一,阴阳对称(对应、相应)。如武当内家拳,养生功法中都呈现出有开有合,有轻有重,有上有下,有左有右,“意欲向上,多先寓下”,“意寓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