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峨眉武术,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颗奇葩,与少林、武当并称于世,享誉中外。
据四川己故老武术家赵子虬介绍,蛾眉派与少林派、武当派都强调“体用兼备,内外兼修”,即健身之道与攻防技击相结合、内功与外功相结合,但三派的风格各有不同,从“内外----刚柔----长短”三个方面可以区别:
一、内外:少林派以攻架见长,有“外家拳术”之称;武当派以呼吸见长,有“内家拳术”之名,蛾眉派则主张内外相重。
二、刚柔:少林善刚,武当善柔,峨眉派认为“过刚则折,过柔则锩(编者锩,音juǎn,刀剑的刃卷曲)”,主张“亦柔亦刚,刚柔兼备”。
三、长短:少林派多用长手,武当派多用短手,峨眉派主张长短并用。
从以上可知峨眉武术不像少林以刚为主,也不像武当以柔为主,而是刚柔相兼,讲究后发先至,以柔克刚,以小打大,以巧取胜,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特色。关于峨眉派的起源,有多种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隐居在峨眉山的司徒玄空与峨眉灵猴朝夕相处,模仿猿猴动作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中国武术史》记载“战国白猿,始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1989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四川武术大全》称为“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蛾嵋山的司徒玄空”。2001年版《乐山志》载为“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编蛾嵋通臂拳,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因为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尊称为“白猿祖师”。
至南宋,峨眉武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当时有位白云禅师创编了“峨眉临济气功”,集按摩、点穴、布气、针灸于功法,融养生、医疗、技击为一体,后人称之为“峨眉十二桩功”。后来,蛾眉山德源长老,模仿猿猴腾跃翻滚动作,创编出一套猴拳,拳法流传至今。德源长老还把峨眉派的武技资料搜集起来,结合自身经验,编写了一套《峨眉拳术》,是峨眉派武术发展成熟并自成体系的标志。司徒玄空、白云禅师、德源长老被后人并称为峨眉派三圣。
明代中叶唐顺之的《荆川先生文集》里,有一首《蛾眉道人拳歌》:
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进裂惊沙走。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余奇未竟己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此歌生动地描述了峨眉派武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倏忽神奇,变化万方的特点。
明清之后,蛾眉武术的拳术、器械流派日益增多。湛然法师曾描述峨嵋武术的现状:“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蛾嵋月,光辉满江湖”。“一树”指的就是三大武术流派少林、武当、峨嵋之一的峨眉派武术;“五花”即是指在四川流传较广泛和深远的五大类蛾嵋武技:黄陵派、点易派、青城派、铁佛派、青牛派;“八叶”是指峨眉派武术的八门拳种:“僧(生)、岳、赵、杜、洪、化、字、会”。
而流传于四川宜宾的生门就是蛾眉武术中的一个著名拳种。据《四川武术大全》和各种历史资料记载,流传于四川省的生门有两支。一支是由四川郫县金授云所传。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