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峨嵋派拳系。是指四川土生长的拳术。远在明代唐顺之的《峨嵋道人拳歌》中就有记载,并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套路形式。拳歌中写道: "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迸裂惊沙走,来去星女掷灵梭,天矫天魔翻翠袖。”“翻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余奇未竞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见《荆川文集》)。这既记叙了从起式到收式的全过程;又从劲力、身法、击法、呼吸、节奏等各个侧面作了生动描述。说明远在明代,峨嵋拳已引起人们重视。
明遗民吴殳于康熙元年撰写的武术专著《手臂录》中还附了程真如的峨嵋枪法。其中包括治心、治身、宜静、宜动、攻守、审势、形势、戒谨、倒手、扎法、破诸器、身手法、总要等篇章,丰富了峨嵋派的理论。
峨嵋派拳系,内容十分广泛,在武林中占有重要位置。
几经相传,至嘉靖年间,四川荣昌、隆昌两县交界黄林道人传泸州人刘教古。刘传给少林出家为道的隆昌人刘松云,云传钟润生,钟传今人钟方汉,而在成都一带广为传播。
今日的峨嵋拳。纯属四川南拳。共三套练法:第一套系蹬桩(练腿法与步法);第二套为四平;分上中下三盘练桩法;第三套即火龙拳套路(练手法、打法).对抗形式散打。
峨嵋拳系的主要步型有虚步,长山步(即错步)。主要步法有蛇形步(又名之字步)、箭步(换跳步)、兔子步(前脚统一步,后脚跨跳一步,前脚再前上一步。是三步连在一起的步法)、梭步、两并步等。
身法要求波浪似蛇,用吞、吐、浮、沉、腾、闪、钻等,来表现“蛇拳练柔”的特点,发劲时以身带臂。
击法有关、点、盘、提四种。特点是动作小,变化大,以柔克刚,借力使力,以窃打人。攻防时多以一臂滚压来拳之后,顺势前钻借力反击。致命打法有点穴法、断骨法。
四川南拳另一支余门拳,系余氏祖传的拳术,在成都龙泉山丘陵一带广为流行。清末余发哉精此拳术。其种点是手法多变。迅猛道劲,以刚见称。身形含胸披背,沉肩垂肘,护身紧逼,气沉丹田,动作以手法为主,手脚齐出。用劲短而刚。余发哉为了检验武艺,曾到成都参加打擂获得金牌。该拳打法奇特,内江的余森扬继承了这套拳术。
四川的白眉拳,是由峨嵋道人传授的。拳术特点刚强凶猛,连贯性强,活动范围大。其拳法有冲拳、鞭拳、双撞拳、十字箭拳。桥法有碎桥、钻桥、刹桥、封桥等;腿法有月影倒踢(即撑鸡脚)、蹬脚等。其主要拳套有小十字、大十字、三门八卦,十八摩桥功及猛虎出林等。该拳除四川流行外,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均较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