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二郎拳是中华武术传统拳拳种之一,是二郎门历代传人智慧的结晶。其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有拳术36路,器械40套,对练64套;动作连贯,变化多样,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有刚有柔,手、眼、身、步法紧密结合,闪、展、腾、挪灵活多变。二郎拳不仅能击敌防身,也能健身养生,且易学易练,有极强的观赏价值,因而深受广大武林同道所喜爱。
一、历史渊源
“二郎拳”的具体源头和出处已经很难考证,据传二郎拳始创于明末清初。明朝末年,嵩山少林寺弟子魏一光、孔一明先后离寺,各居一方,隐匿山林,闻鸡起舞,参悟少林玄妙,遍访武林名家,历经沧桑磨练,武功超群。遇荒年蝗灾,二人思念亲人,于返乡途中在客栈巧遇。闲聊之后方知是同门兄弟,谈及武技,兴趣大发,不约起身相武,百余回合不相上下,誓定二人合力开馆授徒,取拳名“二郎拳”,迄今已有三百余年。还有一说,因二郎拳以二人对练为主,故名。二郎拳历经世代相传,门人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数省。
据《郓城县志》记载,郓城境内二郎拳系潘渡镇陈栈村陈连田传入。陈连田(1882-1960)自幼拜王建九为师练习大红拳,1901年赴安徽省蚌埠县参加督军警卫团,随警卫团武术教官刘治(河南省内黄县大明乡刘庄村人)习练二郎拳技。后接任刘之职务,继任国术教官,任职近20年,门人众多。1916年脱离军界返乡教授二郎拳技,门徒集中在郓城、梁山、鄄城、嘉祥等县,数达千人。1924年陈率弟子18人赴上海打拳卖艺,又将二郎拳传至浦东、浦西、吴淞口等处。目前,二郎拳在郓城的习练者主要分布在潘渡、侯集、张集、玉皇庙、程屯等乡镇及城区。
二、二郎拳的技理、技法及功法
(一)二郎拳技理要求
二郎拳武术理论认为,拳术演练是为掌握器械打基础,器械是延长了的手臂。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都由实用招术组成,但拳术招术与器械中的招术可以互相借鉴,不能混同。二郎拳套路以二人对练为主,“拳打一条线”,套路完整,趟子清晰,起落有序,终式回归原位。其中八路长拳以八卦方位命名,取拳打八方之意,讲究一接、二缠、三进、四拉、五切、六拿。武姿大方,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攻防兼备,手法密集,变化精妙,利于实战。每路对练套路都能单练、合练,极具观赏性;若集体合练“百人迷魂阵”,气势更加宏伟、壮观。
二郎拳术崇尚武德,以礼待人,以静处事,后发制人;静若懒猫,上身放松,下盘稳固,足下生根;攻防隐于心,而不显于表,动则如猛虎下山,勇猛快速,技巧用于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达克敌制胜之效。
(二)二郎拳技法特征
二郎拳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套路众多。其技法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1.姿势舒展,动作紧凑。二郎拳技法要求肢体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要求较高,有助于发展肌肉、韧带和关节的灵活性。
2.动迅静定,势正招圆。要做到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脚赛钻,行如风,站如钉,即在练功过程中,不论大动作或小手法都必须非常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