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优秀拳种。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太极拳现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项目。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虽形式各异,却具有共同的哲理。众多的爱好者对太极拳有深刻认识,但登堂入室者凤毛麟角。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练习者缺乏太极拳的理论指导;其二,片面追求太极拳术的表面形式;其三,拘泥于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忽略了太极拳的身法和整体功力练习。
为此,笔者在著名太极拳传人陈正雷老师提出的练“理”不练力、练“身”不练招、练“本”不练标的太极拳练功法则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旨在为广大的太极拳练习者提供练功依据,推动太极拳的发展。
一、练“理”不练力
“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是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根据导引吐纳和“太极”“阴阳”学说创编的。所以,分析中医理论、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对提高太极拳的运动水平有积极的意义。
练“力”指的是练习气力,这种练法虽然将局部力量练得很大,但这种力量是拙力、僵力,缺乏灵活性。这就是有的人力量很大,交手比试中,却如牛入泥潭,有力使不出,而被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太极高手一招所制。所以这种练法为太极拳家所不取。
(一)阴阳学说对太极拳的指导作用
《周易》:“一阴一阳之为道。”《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即阴阳互为其根。太极拳理运用阴阳相对的关系,《太极拳图书讲义》:“一阴一阳之谓拳。”并演绎出动为阳、静为阴,行为阳、神为阴,呼为阳、吸为阴;要求动静结合,形神兼备,内外相合,虚实分明。练习时动作配合呼吸,导引内气,以张五脏,通经络,气力贯达全身。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强调虚实分明,上步、后坐、转身……等在移动重心中注意虚实的变化,推动气血的运行,产生强大的“内劲”。
(二)道家哲理对太极拳的指导作用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王宗岳语)《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无极”,也就是虚无;“一”即“太极”,太极即太虚,无极而生;“太”,广大,“虚”,空虚无物。太虚即空空荡荡,为体内真气填充,是身轻体健的源泉。太极依照真气的运行,动为阳、静为阴。“二”即为阴阳,太极拳理论认为“天地是一大太极,人身是一小太极”,体现在运动中就是“虚实”“动静”“刚柔”“快慢”“开合”“圆方”“进退”等。“三”即三维空间,是太极拳顺逆缠丝螺旋缠绕运动的千变万化。
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在意识的引导下做到“松静自然”。《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太极拳的“松”,是道家功法“空”“虚”的外在表现,是意识导引的身心放松。《道德经》上说“神得一以灵”,就是以静养神,以神练灵,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李雅轩语)。《道德经》讲“道法自然”,太极拳运动顺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