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六、过去武林中
有“太极十年不出门,心意一年打死人”的说法,戴家“束展二宇一命亡”的功夫是否真能炼出来?
这些武林谚语都有夸张成分,但心意拳(形意拳)与太极拳相比,确实上功较快,尤其是五行拳,一练出明劲就能伤人。但一年的时间太短,很难出功夫。“束展”是束身蓄劲和展身发力的结合。最初的心意拳只有“鹰熊”二式,熊式为守,是顾法,要束身而起;鹰式为攻,是打法,要展身而落。束展要一气呵成,心意拳中最能代表束展特点的就是“挑领”一式。陈明洁先生传授的心意拳,要求学生在束身时要“插得老一点”。至于“束展二字一命亡”的说法,我以为姑且听之,不要太认真,束展只是针对开合的练法。在实战中,如果完全用束展作为技击的原则,恐怕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况。
七、金家功夫和大成拳都注重桩功和单操,心意拳(形意拳)是以单操为主,还是以套路为主?
据说金家功夫的祖师姓金。现有资料表明,只有与戴隆邦交流武学的螳螂门前辈金世魁姓金,本门的拳谱中记载:戴隆邦传金世魁“四把”和“十二形”,金世魁传戴隆邦螳螂拳。但金家功夫的祖师却不会螳螂拳,显然不是金世魁前辈。湖南的戴涌波是金家功夫的嫡系传人,他向我描述过金家开合功的练法,很像峨嵋派的“太子功”和“嗨字功”,同时也与曾一度风靡国内的“大雁功”极为相似,不知金家功夫与峨嵋金顶的白云禅师传下的一脉武学有何渊源。可以肯定,金家功夫只是心意拳的零星功夫组合,并非嫡传。王芗斋前辈早年所得到的也只是河北形意拳的零星功夫,连“四把”和“闸势”都不能完整演练,所幸在青壮年时得遇李政先师的后人,又赴少林寺学心意把,在福建学鹤拳,并与八卦和太极名师结为挚友。大成拳是王先生集一生所得的东鳞西爪的拳学精华而编创的一门新拳学。我想,金家功夫的发展过程可能与大成拳大致相同。
当年,王芗斋先生的几次著名的试手,都没能遇见实力相当的对手,否则不可能一招制敌。试想当代搏击擂台上,实力相当的比赛均是以点数决胜负,即使一方击倒对手,也多是以组合拳法或拳腿膝肘连击。因此,单纯练操手很难适应现代搏击。不仅拳击和泰拳有高级的组合练习,跆拳道和空手道也有多种供高段位练习的套路。心意拳(形意拳)套路是组合练习的精华,其修炼程序是先桩功,次单操,最后练习套路。我们不能因为某位名家前辈的偏激之言,而放弃完整的拳学修炼体系。
八、同为戴魁先师所传心意拳,为何山西祁县称之为“戴氏心意拳”,而沈阳陈明洁先生一系却称之为“戴家心意拳”?
20世纪80年代,山西祁县戴魁先师的再传弟子以“嫡传唯亲”的思维定式,将在祁县流传的心意拳定名为“戴氏心意拳”,以示以别于太谷心意拳和河北等地的形意拳,是戴姓的嫡传正宗。先不说这种称谓是否准确,“嫡传唯亲”是思维方式就是幼稚可笑的。丹道的祖师爷在数千年前就反对“嫡传惟亲”的狭隘思想,今天的山西祁县人为何还要反其道而行之!
至于陈明洁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