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松”是针对“紧”而言的,没有“松”就无所谓“紧”,同样没有“紧”也不会有“松”。
有比较才有差异,站桩中的松和紧需要练习的人去揣摩,去调整,才能身心统一。
站桩时应当如何“放松”呢?
简单地说,就是在保持“站桩形态”的状态下,从很费劲调整到少使劲甚至是不使劲。当站桩进入到不使劲的平衡状态时,身体的内部,会明确地感觉到充满活力,自身与外界的空气有了密切的联系,好像是本体与空气统一了,意识也会因此而无限广阔,这时身体内外、前后左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之中。
身体的“平衡”状态,就像用秤来称量物质的重量,在秤盘上不加任何东西的时候,秤砣就必须放在“定盘星”上,才能保持平衡,如果往秤盘上放五斤的重物,那么秤砣就必须调整到五斤刻度的位置上,才能使秤“平衡”。
如站“扶按桩”时,应体会自身“头顶”与“脚底”的矛盾争力是否为零;双臂及整体与所假借之物的矛盾争力是否为零。如此我们在站桩时体会“放松”的“平衡”状态时,就有规律可循了,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意拳站桩是以思想意识为主的,张绍成老师说意者力也,“意+气=力”。因而在练习意拳站桩之前要先了解原理,才能在练习时清晰明白地找到适合于自身条件的意念假借。这样才能找到“意念”和自己“身体”的平衡,慢慢调整体会,就能逐渐加深体会,从身体上真正理解意拳站桩的精髓。
站桩时,就那么一站,看着很简单,其实身体的整体结构是非常讲究的,身体的各部位都充满了“矛盾争力”,如:头与脚,脖颈与手,手臂与整体,左手与右手,左脚与右脚,左膝与右膝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细节需要调整,因而必须得有老师言传身教,才能真正明理,才能体会到松静平衡。
如果站桩时生怕自己身法有误,顾虑重重,反而会阻碍自己练习,站桩时只要明白身体的“矛盾争力”就可以了,抓住这条主线,用意不用力,身法上的问题,随着不断的练习和调整就会自动减少,这不是着急的事情,日久自然功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