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子欲不死修昆仑”,这是《黄庭经》上的一句话。“昆仑”乃山名,道家以此喻头顶,并称头顶为“泥丸宫”,修炼此处可神清气爽,益寿延年。太极拳重视“顶上功夫”,有文字记载的始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自武秋瀛(澄清)清咸丰年间在舞阳县得王氏论著后,一百多年来,众多名家对其中“虚领顶劲”的理法与练法论述颇丰。在理法方面,大体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是“纲举目张”说。许禹生认为“头顶为全身纲领,纲举则目张,头顶悬则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顺遂,偶有动作,全身一致,左右前后无掣肘之虞矣”(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16页)。
二是“人体平衡”说。顾留馨认为“‘虚领顶劲’是头对脊柱的平衡”,“颈项能否松竖同虚领顶劲能否适当领起,极有关系”,“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除了可以使头部自然垂直,防止前俯后仰、左右歪斜之外,便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每个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高度发挥对人体平衡的控制作用”(顾留馨《太极拳术》24~25页)。
三是“上虚下实”说。马国兴认为“百会虚领,双足踩地,领内劲轻灵上升直至百会穴而有上顶之势,前颌微内收,畅开十二重楼,是谓‘虚领顶劲”’。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是贯彻身法上虚下实的自身动变稳健灵敏之用”,“由百会穴至会阴穴再至两腿中间,设想为一虚中之轴,久之内有中轴之情存焉”(马国兴《古拳论阐释》241页)。
四是“气顺劲沉”说。沈寿认为“虚领顶劲则神气贯顶,如是才能心清、目明、气顺遂;气沉丹田则气能下行,如是才能气固、身稳、劲不浮。所以,上则虚领顶劲,下则气沉丹田,这两者既有内在联系,又都是初学者必须努力去做的。它不仅关系到练拳者的仪表,而且涉及心法、眼法、气法等诸方面,这无疑是不可等闲视之的”(沈寿《太极拳文集》150页)。
五是“内外兼及”说。张义敬认为“虚领顶劲者,自外形言,头容端正,若以顶劲领起全身。由内心言,寂然若合体于虚无,而脑间常自爽朗,故虚领顶劲,实兼内外而言。若但说外形,则虚义不明;若专说内心,则顶劲何指?故当内外兼及,义乃满足也”(张义敬《太极拳理传真》5~6页)。
上述对“虚领顶劲”理法的不同见解,都为体悟之言,读后使人认识到作为全身运动的太极拳,头顶乃全身纲领,顶劲领好,牵一发而带动全身,提一顶而周身平衡,上虚下实形成对拉之势,气顺劲沉、内外兼及皆为功技要领。如此练拳,诚如李雅轩所言:“上有虚灵之神,中有腰脊之功,下有丹田之气,三者合一,内外一体,动作无不适宜矣。”(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精论》66页)
人体穴位图说明,百会穴之前为前顶,其后为后顶。先贤以切身经验告诉我们,前顶往上顶则有下颏仰起之病,后顶往上顶则有下颏过于内收之病,而处于两头角中间的百会穴是人体垂直线的顶端,让百会穴与会阴穴保持垂直的姿势,可以形成“上下一条线”,合乎太极拳“立身须中正安舒”的要求。所以,领劲的位置是百会穴。如何使“百会穴领其全身”呢?技法很多,择其要者。
一、“悬顶”法。洪均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