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广东晏骏
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多数人对太极拳的习练只停留在外形姿态的模仿一一徒手操式太极拳。拳论云: “由着熟到懂劲,由懂劲到阶及神明。”太极拳的练拳过程必须要“周身一家”、 “上下相随”。为此笔者以头、上肢、下肢三个部分提出它们各自在太极拳行拳走架过程当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把握住所提的问题不断地去改近,在往后练习太极拳过程当中才能逐渐增长自身功力。
一、头部
头在太极拳行拳走架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拳论云“尾间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对于头的描述一般都包含“项”颈、脖子在内,把脖子直起来,下巴微微内收,即“直项圆胸”这样才能“顶头悬”, “顶头悬”才能“神贯顶”。光有“直项圆胸”还不够。太极拳的十三势中提到过“进、退、顾、盼、定”这五种技法,其实“顾”与“盼”都是相对于眼神而言,称为“左顾、右盼”。在太极拳“左顾右盼”的前提条件是眼睛直视前方三到五米的范围,这也就相映衬到了“顶头悬”。我们可以自我感觉一下,当我们在行拳走架途中,眼神所注视的距离范围,直接影响到我们身形的姿态: “看远了动作飘,看近了动作僵”。为此,保持眼神控制在三到五米范围之内,下巴微微内收,且直项圆胸的这一状态,是头部在行拳走架当中的具体要求。
一、上肢
《运动解剖学》对上肢的解释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之一,包括肩、肘、前臂和手”。太极拳对手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手的基本形态,二是行拳走架过程当中手的技法形态。太极拳要求手的基本形态是“自然舒指”。人们在行走的时候,两臂随脚步重心前后摆动,这时候手的状态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那在自然的状态下稍微给点力度,让指头舒张开来、且舒服,这就是太极拳的手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兰花指”等其他形态的手都不是太极拳的手。
在行拳走架过程当中,手的技法形态又是怎样的呢?以简化太极拳左野马分鬃承接右野马分鬃为例:在重心移至左脚,收脚、脚尖点地的过程当中,右手的形态应为“抄手形态”,即掌心向下,掌指朝前,力点位于大拇指鱼际内侧。对于前臂的要求呢?拳论有云:“虚实分明栅贯穿”。以简化太极拳为例:太极拳中的右抱球动作,其重心在右,且右手臂在上,左手臂在下,掌心相对。有研究得出:在做抱球动作时,应体现出两个力,分别是向心力与张力。向心力向内,张力向外就是所谓的“棚劲”。这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做左野马分鬃承接右野马分鬃时,重心前移,收右脚脚尖点地的过程中,左手手臂在保持“外三合”前提下做出“棚”的动作,只有保持前臂的这种状态才能使得太极拳“掤劲”不丢。太极拳的“肩”与“肘”应始终做到“沉肩坠肘”,切忌“耸肩落肘”。在行拳走过程中,保持手的准确性(野马分鬃:下手放在髋关节斜前方)有利于肩的松沉。所以在行拳走架过程当中,注意肩、肘、前臂、和手的形态,有利于培养太极拳的整体感。
三、下肢
下肢是指人体腹部以下,其包括臀部、股部、膝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