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联系站长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 練拳無樁步,房屋無立柱
>功夫频道>中国功夫 > 外家拳 > 螳螂拳探源
隐藏右侧

螳螂拳探源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螳螂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大瑰宝,是中华武林中的一支奇葩。关于螳螂拳的起源,几经探讨,几多争议,至今仍无定论。本文就有关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拙见,以与同道商榷。
      
      一、关于螳螂拳早期的历史传说
      
      根据螳螂门内的传说,螳螂拳为王朗所创。王朗是何时何地人、生平事迹和创拳经历,则没有史料依据。见于各种版本的书籍和各类文章的介绍,基本上是这样的:明末清初(也有南北朝梁武帝时一说),乡村武师王朗,访友比武失败,在树下沉思时,听到鸟叫声,抬头望去,见到螳螂与黄鸟相斗,螳螂的机智、灵巧、善变、刚毅,令黄鸟无可奈何,只好带伤离去。以小斗大,以巧自保,以变取胜,令王朗深受启发。经过不断地观察、揣摩,而创立了螳螂拳。也有螳螂捕蝉一说,大意相似。
      关于王朗的记载,唯有清朝道光、同治年间螳螂拳集大成者的梁学香先生,在其于1852年所著的螳螂拳谱《可使有勇》中的《入门诠解》一篇写有“昔者王朗老师,作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但论虚实刚柔,其妙无敌”。而此说,因无旁证,不足为史料依据。
      虽然传说不足为证,但螳螂拳界内将王朗尊为始祖,则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少林将达摩尊为始祖一样。
      在螳螂拳的传说之中,还有盗侠一说。民国24年(1935年)的《莱阳县志》记载“习螳螂术先是小赤山李炳霄(又李秉霄),乾隆时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炳霄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遁。越数月,炳霄深夜独坐,盗突至叩谢,炳霄与语欢甚。盗以艺授之,炳霄亦英敏,艺成盗不复至……”莱阳人崔寿山在民国初年编写的《螳螂拳谱》记载:“时海邑有附贡生李公,文学士也。赴秋闱不第,绝世俗,匿迹山泉,其所交游者,皆一时侠客。公得异人传,兼取内外家之长,独于螳螂之术得其精粹,志在云游,不欲以姓名示人,故人之皆未能识。”由此可知,盗侠、异人也仅是传说,他们是何方人氏、师承是谁,无从考证。但由此说明,李炳霄随他人学过武术,并很有成就。正因其对李炳霄有授艺之恩,螳螂拳界内尊其为初祖。这也是视尊师为要律的武术界的良好传统。
      
      二、文献记载始于李炳霄
      
      螳螂拳历史上,真正有文献记载的人,始于李炳霄。
      如前所述,《莱阳县志》《海阳县志》和《螳螂拳谱》,对李秉霄都有记载,并且关于他的生活年代、籍贯和有关情况,虽然表述不同,存有差异,却证明历史上确有其人。
      1935年编写的《莱阳县志》中,关于李炳霄和螳螂拳的记载,前面已经表述,在此就不多言了。
      1987年编纂的《海阳县志》中,关于李炳霄的记载是在“武术”一节中,“清嘉庆初年,兵部督捕右侍郎李赞元之侄李炳霄(螳螂拳第二代传人,祖居大嵩卫,后徙莱阳县),外出学艺成名,重返海阳,螳螂拳传人县境”。
      而自称为“莱邑后学”的莱阳东诸麓人崔寿山,在民国初编写的《螳螂拳谱》中,更是有“时海邑有附贡生李公文学士也……”的

    ...

    游客与普通会员仅显示1200个字符,如需浏览文章全部内容

    您需要 登陆 并升级为 白银VIP会员(1元/月) 才可以查看文章全部内容,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暂无内容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usu@g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