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河南杨 涛
永春拳和咏春拳的称谓问题,有的人认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拳术,有的人则认为两者是同一种拳术——永春拳只是咏春拳的早期名称。
不论两者是否有过历史渊源,但就目前两拳的流派形式与拳法特点看,它们是风格完全不同的两种拳术。永春拳和咏春拳的名称虽然相似,但寓意并不相同。永春拳中的“永春”是一个地名,即福建的永春县。永春拳的前生是永春白鹤拳,白鹤拳后被叫成永春拳。而咏春拳中的“咏春”则是一个人名,即严咏春。如果说两拳若有什么相同之处,那就是两拳的宗师都是女人。现在两拳的后人皆各自认为,白鹤拳的创始人是方七娘,咏春拳的创始人是严咏春。方七娘观白鹤之状而创白鹤拳,严咏春则是根据鹤蛇之斗而创拳。两拳的缘由都与鹤类有关,然而现在的咏春拳却少见了鹤的象形踪影。
关于七娘的鹤拳有两种说法。清朝顺治年间,家居福建省福宁州的方种,早年丧妻,有一独女名七娘。一种说法认为方种喜好武术,广交名师武友,甚得武籍妙法,遂传于爱女;第二种传说是,七娘自幼聪明过人,好学武艺,后由白鹤仙人托梦授拳。当然,托梦授拳之说是后人为了故事的美丽而渲染。笔者认为,其父善武,具有一定可信度,在其父的影响下,自幼耳闻目染,在其习武的过程中,观察了白鹤抖翅、呜叫、扑食之状而深有感悟。鹤的抖翅启发了肢体的发力,鹤的呜叫预示了武者以声助势,鹤的扑食状态丰富了实战技法。由于七娘之拳象形于白鹤,故将己所习命为白鹤拳。
曾四是福建永春县人,以游走耍把式卖艺为生,与七娘相识后入赘方家。七娘传技于夫。后因得罪官家,便与夫携子同回曾四的原籍,开始在五里街镇儒林村后庙辜氏宗祠收徒授拳。从此,白鹤拳便在永春生根、开花、结果。他们相继培养了二十八个青年后生,其中的郑礼、辜喜、辜魁、乐杰、王打兴为“前五虎”。由于方七娘的白鹤拳兴于永春,故后人便将白鹤拳称为永春白鹤拳或永春拳。
从目前种种资料显示,对于永春白鹤拳的创立,不论托梦之说是否成立,但认同始祖为方七娘的观点异意甚少。而关于咏春拳的渊源,其流传版本众说纷纭,使人很难清楚它究竟源于何时,创于何人。认同度较高的观点是,咏春拳系正宗少林拳法之一,具有高超少林武技的五枚大师传拳于严咏春。严的原籍在广东,她自小跟随五枚习武。后见蛇鹤相斗而悟出拳术之道,在得以师父修正后,终成大器。遂恳请授业恩师为其赠名,其师回答“你名为咏春,就叫咏春拳吧”。
另一传说却说,咏春的父亲严二,是乾隆年间人,精南拳,由于被官府追捕逃至四川大凉山,以经营豆腐为营生。期间习得“五枚竹桩拳法”,后授予女儿咏春。广东商人梁博俦因生意途经凉山,与严二相识,严将女儿许配于梁,严二父女还向博俦传授了拳术。此后,梁博俦为了让后人知其所授拳法之来历,便将此拳命名为咏春拳。
两种说法虽然有别,但其共同点为:1、该拳源于“五枚”;2、都归结于了严咏春;3、拳名均定为咏春拳;4、再传人为梁博俦,此后的嫡传顺序依次为梁兰桂、黄华宝、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