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编者按】武术和佛教的奇妙结合,使少林寺造就了历代武术大师,并流传有无数个传说,这些传说有的是事实,有的是虚构,但它们都深深牵动着人们的心。让我们静下心来,一一品味其中滋味,真假虚实自有分说。
少林寺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拳法的发祥地。据记载,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由西域沙门跋陀创立的。
跋陀又译为佛陀,印度人。据说他出家后一面学习禅观之法,一面漫游各地。后来与他共同修炼的五位道友先后都得正果,只有跋陀无所收获。尽管他勤苦修持,但还是无济于事。因此,他想自杀了却此生。他的得道朋友劝导说:“修道要借机缘。你与震旦(中国)很有缘分,为什么不到那里去修炼呢?”
道友的话让跋陀顿开茅塞,于是跋陀开始随朋友游历各国。他们先西行,到过拂林国(东罗马帝国),然后又沿着丝绸之路东行,经过西域诸国来到佛法兴隆的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这时是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前后。
孝文帝喜好佛法,因此对西域来的高僧优待有加。孝文帝为跋陀“别设禅林,凿石为龛”,供给资供。“石龛”又称“石室”、“石窟”,是和尚们坐禅及观像的场所。跋陀的石龛就在大同市西郊的云冈石窟中。
平城城内有一位姓康的富翁特别爱好佛法,他特为跋陀建了一所小寺院,跋陀常常在这小寺院内坐禅。有一次,孩子们从门缝内看见室内似乎起了火,惊慌地报告了康家主人。人们赶到时,却发现跋陀依然在室内潜心坐禅,于是人们议论跋陀禅法玄妙、已“得道”。
太和十九年九月,孝文帝为了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迁都洛阳,跋陀也随之南迁,来到河南洛阳。孝文帝在洛阳为跋陀设立了“静院”以供禅修,可是跋陀喜好幽净,多次前往嵩山隐修。于是孝文帝又在少室山北麓为跋陀建寺院,名为少林寺。
少林寺既立,各地的善男信女慕跋陀之名常聚集于少林寺,人数达数百人之多。跋陀一面教弟子们坐禅,一面又辑出一些经义供弟子们学习,少林寺蔚然成为禅学一大中心。
跋陀是少林寺的创立者和第一位住持,他在寺内甘露台翻译了《华严》、《涅槃》、《维摩》、《十地》等经,著名弟子有慧光、僧稠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