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为了响应国家全面深入贯彻推进全民健身“武术六进”的政策导向以及北少林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商氏门人更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乡镇政府、党委、地方非遗中心等职能部门的领导和努力下,由传承人以及其他北少林武术爱好者共同进行了北少林武术的挖掘整理和普及传播工作。其主要形式有:
1、建立武术传习基地
目前,天津市范围内的北少林武术传习基地有两个,一个是天津中医药大学传习基地,主要教授在校大学生;第二个是在蓟县本地文化部门的协助下建立的蓟县北少林武术传习基地,位于与城内白塔寺院内,以广大中小学生为传习对象,并且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由于场地空间限制和学员水平的差异,这个基地还有个“分会场”,部分学员就在商绵辉老师的家里坚持练习。2014年正月伊始,商老师家里就一位慕名而来的新西兰学员萨姆来此学拳近两个月。
因为传承团体的教练和老师们都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所以训练全部安排在周六、日,寒暑假,以及其他节假日里。他们常年坚持义务教学,寒暑不辍。当地很多人对他的种行为很不理解,商氏本少林武术掌门人商绵辉老师却说:“北少林武术传于民间虽说是我的祖上留传下来,但不属于某一个人,它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所以我希望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文化,武术艺业很好的流传,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把它整理、挖掘、推广。”
2、搜集整理散佚史料
众所周知,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形式在流传过程中受到政治、时代、个人好恶等等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武术,在冷兵器时代的现实意义不仅仅是锻炼、防身,还能作为晋升、求职的途径。那个时候,武术的普及率很高,只是水平有差异,佩剑出行是很平常的事情。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武术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需求,蜕变为一种特殊技能和传统体育形式。在一些特殊历史时期,由于武术的技击性实质和传统性特征,会招致当时政府的压制甚至是禁止。因此,武术选择了“藏武于民”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武术是依赖于民间流传,而非官办的学校和专业团体。
北少林武术形成至今,历经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由于时间较长,散佚颇多,想看到北少林武术的技法套路全貌已经不太可能。但是商氏后人将这门技艺的绝大部分技术和部分文字资料传承了下来,即使在文革时期也没有间断。为了让北少林武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存和流传,他们除精练研习外,足迹走遍了京津唐地区。近至县内和临县社区,走访老拳师,寻访古拳谱,整理恢复了“乌龙大枪”、“五虎棍”、“行者棒”的技法套路,完善了北少林武术的传承脉络和历史可信度;远到河北唐山,与当地一支北少林武术分支交流技艺,发掘整理了一批技术套路。几十年来,商氏门人在搜集整理散佚史料方面所做的工作为北少林武术的保护和传承,乃至2007年天津市将北少林武术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15年6月,北少林武术作为非遗项目被《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收录。
3、组建团体,积极推广
现在,从国家政策导向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