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学武之人,都听说过“气沉丹田”的要求;道门修士,皆知道“昔日圣师传口诀,只要凝神入炁穴”的提法。但真正知道气如何沉、神如何凝的人却极少,正应了那句古话,“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焉!”
君不见,有人死死用意固守小腹,有人搞人为的“腹式呼吸”,有人闭目内视脐内,有人存想丹田有一火球,都认为如此这般,气便贯入丹田了。可结果如何,“把肚子守大了,还每每得上遗精症”(南怀瑾先生语)。
其实,常人之“气”浮而不沉,都聚在心窝处,也就是太极拳所说的“气壅胸际”。因七情六欲、辛勤劳作之故,此气滞而不通,郁结在胸中,常常自觉胸闷,俗语所说的“心里堵了个大疙瘩”,即是此种心气上浮之症状的表象说法。古人则从雅的一面说胸中有“块垒”难消。可是学人昧于此理,本来“心里的事”就已太多,却又加上这些“目视丹田”、“腹式呼吸”等等的劳什子,忙于固守,如《楞严经》所说:“撮心而守,悬在一处”,心火不但不能下降以温肾水,反而更进一步地郁结了,所以虚火上炎、口舌生疮、口干舌燥、欲火上升,甚或吐血发狂,这一类的偏差就会屡见不鲜了。
那么,当如何操作?很简单,静其身如山岳,澄其心如秋水,胸中之气自然如水中浊物沉淀一样,渐渐下沉至丹田了。此时不是单纯的意念,而是有其物质基础的,学人自觉有物沛然下降至丹田,有如温水一般,绛宫(胸际)空空洞洞,虚灵开阔,丹田(小腹部)充实温暖,尤以两肾处为甚,丹经称之为“两肾汤煎”。即两肾如在开水中煎煮一样。功力再深,则此“温水”会逐层下渗,到双足心,直至入地三尺,以至于更远。此是致虚守静、纯任自然的大法,非小法小术可比,其关键是身体要端正放松,心理要空无一念。若不相信,可试看一下主流经典的论述:《老子》曰:“虚其心,实其腹”;《仙学真诠?守乾之诀》云:“凝神入坤脐者,作丹之初,只是凝神,则气自返归身中,久之自然沉入肾府。犹夫水,澄之既久,而其浊者自沉,非执著坤脐而守之也……所谓凝神者,盖息念而返神于心耳,神返于心,而不外驰,则气返于身,渐渐沉入气穴去矣。”南怀瑾大师《习禅录影》曰:“心头一空,气自下沉。”大成拳大师王选杰在《大成拳实作绝技》中说:“腹部充实是由于胸部放松自然形成的,故虚胸与实腹两者密不可分。”
习武道者,至此地步,自觉整个人如半瓶子水,无论怎样动,身体里的“温水”都会作出自动的、恰如其分的“动荡”来调整重心,保持平衡,有如不倒翁。《少林拳谱》有言:“气沉丹田,则强如不倒之翁,虽有大力推挽,亦不为之所动。”不仅如此,肉体上的平衡也会巩固,促进心理上的平衡,此时其人特别“沉着”,特别“沉得住气”,一切可喜、可怒、可怕的外界刺激,均不足以动其心,而沉稳不乱,“以不变应万变”。其人“心放在肚子里”,常处泰然自若之境,而不会“提心吊胆”地“把心提到嗓子眼”去面对可怕之事,也不会“(心)气一下子直冲顶梁门”、“气堵脖梗子”的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