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拳经云:“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气乃人体维持生命的源泉,脏腑机能之:’一切活动,皆赖气为之激发。而神则是人体内气是否‘充实,脏腑功能是否强健之外在表现。所以气与劲实为形意拳之根本。既云祛病强身,则必然存在如何练气与行气的问题。既欲用之于技击,则必有进退、转换,刚柔、化发之妙,因而又存在着如何走劲的问题。
气与劲,’是互相补充。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能聚气而且会行气,才能反应敏捷,动作灵活,发力沉实。方敌之来也,我聚于腹脐间之气,自腰背而上,直贯于顶,布于四肢,随时应之,胜负既判。能走劲才能运气,将丹田之气由背往上,回转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行于两肋,冲于脑顶,宛如九曲珠,无往而不利。这便是拳经所云:“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发劲时应以意出之,以气腾之, 以神足之”的真实含义。
气与劲,二者之关系虽云密切,而由于锻炼目的·之不同,仍有所侧重。一般说来,养生者偏重于养气行气,技击家则偏重于聚气、走劲。在此仅就五行拳之行气与走劲作一简单介绍。
五行拳为形意拳之根本,内外兼修,体用兼备。每——动作,调整呼吸,转化阴阳,无不发挥其练气之功。即以劈拳而沦,每完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绝不能只是单纯地一钻一劈,而必须是在外形上有起落钻翻,内气上有吸呼升降,走劲上有横竖开合。前手上钻之时,手初动即谓之起,手起气也起。由动而直上渭之钻,斯时要吸气,谷道内提,前阴缩,·’两胁张,内气自足大趾外侧之大敦穴沿大腿内侧直上至中焦入肺经,再卜至耳后高骨(玉楼)而达于头顶之臼会,所以要顶头竖项,以领其气。钻时,其劲为竖,钻之后,拳稍扭即变为横劲,待扭至虎口朝上,即谓之翻,仍是横劲。扭至虎口完全朝上时,即转为落, 其劲亦转成竖劲。其内之气则自肺经出肩上之中府、云门二穴沿臂内侧下行,与掌劈落之同时,直贯大拇指端之少商与食指端之商阳二穴。百会之气,则,下降至彝、至喉,至脊背,由俞口透前胸而归刁:丹田。所以与掌落劈之同时,虎口必须撑圆,两颏要暗含着向前用力以助气之降。势定之后, 则其气渐小,龙蛰虎伏,潜于丹田之中。.在走劲过程中横、竖之变化必须分明。所谓竖,以下体言之,乃自肩直至足底;以上体言之,乃自腋下至二肩井穴。所谓横劲,乃指自腰胸转于斗背骨,及自膝转于臀。这就叫作“横以济竖,竖以横用”。每完成一次钻劈,手恰好走一个圆圈(或椭圆),脚则配合着一撤、一垫、一进。参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