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版
- 原貌版
文/陈近仁
清朝雍乾年间,在中州武坛出现了一位“技术精湛的实战家和伟大的武术理论家”(陈增智、陈万里《苌家拳起源考》,《精武》2006年07期)——苌乃周。他创立了中气论,成为中原武术的集大成者。然而,苌氏中气论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气的命名、根源、位置、形状、特点、作用、练习模式等无不充斥着医道思想。
一、命门即太极,太极即中气
苌乃周的命门即太极、太极即中气理论,融合了明末医家的命门学说和道家的丹道理论。
苌乃周《中气论》载:“虚危穴……称天根,号日命门,即《易》所谓太极是也。”
苌乃周《内景图说》载:“命门即太极未判之阴阳,位居中央,统帅人一身内外之形气。……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宫,即太极也。
苌乃周《五行即五脏·五行太极图》载:“太极即中气,寓元阳,为呼吸之根蒂。”
苌乃周《内景图说》出赵氏《医贯》,赵氏即明末命门派医学家赵献可。苌乃周《内景图说》中“脏腑内景,各有区别……《内经》日:‘七节之旁有小心。’”就出自《医贯·内景十二官论》。
“命门”首见于医学著作《内经》,《灵枢·根结篇》载:“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系指眼睛和睛明穴。
《难经·三十六难》载:“肾有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之后千余年,命门学说几无进展。明末医学家孙一奎、张景岳、赵献可受道家内丹术取坎填离、坎离交媾的思想影响,将心肾相交理论转变为命门学说,“将道家内丹之丹田改造成医家的命门”(许敬生、耿良《道教内丹理论对明清中医养生学的影响》《中医药文化》,2006年03期)。
明末的赵献可首先提出“两肾之间为命门”之说,命门“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命门在人身之当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i自下数上,则为七椎”。这些理论被苌乃周吸收,成为其中气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详见苌乃周《苌家拳全集·内景图说》)。
“命门即太极”是医家命题,由苌乃周承袭升华而来。明末命门学派医学家孙一奎、张景岳、赵献可都有命门为太极的相关论述。孙一奎《医旨绪余·命门图说》指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张景岳《真阴论》:“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赵献可《内景十二官论》:“……名日命门,是为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极。”
“太极即中气”,何为中气?苌乃周《中气论》载:“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日中气。”
仙经系道家经典,张志哲主编《道教文化辞典》称“仙经”乃“道教修炼仙术之书,以为道书之别称”。李叔还主编的《道教大辞典》认为“仙经”为“道教修炼之经典也”。北京中医药大学林荫教授彻查了近八千卷道家著述后也指出:“所谓‘仙经’只是一个统称或泛称,而实际上并没有一本确切的名叫《仙经》的书。”(杨殷博士论文《命门学说研究》,200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
因此,道
...